热搜词:

“封锁”中国!美加征关税最高达3521%!

消息显示,美国对东南亚光伏加征3521%关税。

而真正的目的,是冲着中国来的。

2025年4月21日,美国商务部一纸公告将全球光伏产业推向新的震荡——对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加征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最高税率达3521%。

这一被称为“光伏版芯片禁令”的政策,不仅暴露了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战略焦虑,更揭示了其以关税为武器、重塑全球供应链的霸权逻辑。

中国光伏企业自2012年遭遇美国“双反”调查后,逐步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四国。

至2024年,东南亚已形成全球最大光伏制造基地,供应美国市场超80%的组件,其中中资企业产能占比超80%。

美国此次将矛头对准东南亚,实为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曲线封锁”。通过将关税与“中国补贴”强行挂钩,美国试图切断中国通过海外基地出口的路径。

美国本土光伏产能严重失衡:

2025年1月数据显示,其硅片、电池片产能分别仅0和2GW,而组件产能达56GW,电池缺口高达37GW。

尽管本土企业First Solar(薄膜电池)和REC Silicon(多晶硅)获政策倾斜,但技术路线单一、成本高昂(本土组件成本近2元/瓦)的硬伤难以弥补。

加征关税看似保护本土企业,实则加剧供应链断裂风险。

此次关税调查由七家美企(包括First Solar、Qcells)和瑞士Meyer Burger等发起,但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明确反对,称关税将推高项目成本30�0%,导致2025年新增装机量腰斩至20GW。

政策背后实为美国大选年能源政策的政治博弈——通过迎合传统能源集团和制造业保护主义势力,转移对清洁能源转型滞后的批评。

税率设计:精准打击与“连带惩罚”

柬埔寨:因四家中企拒绝配合调查,反补贴税率高达3403.96%,叠加反倾销税后总税率3521.14%,实质上等同于禁入令。

越南:晶科能源(245%)、天合光能(201.69%)等头部企业税率远高于越南本土企业(124.57%),凸显“针对中国资本”的意图。

马来西亚:韩华新能源(14.64%)享受超低税率,因其母公司为韩国企业,暴露美国对盟友的差别化对待。

美国商务部以“跨国补贴”为由,认定中国通过东南亚政府补贴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

但数据显示,东南亚四国光伏产业90%的原材料、设备和技术依赖中国供应,美国所谓“补贴”实为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正常体现。

这种将“中国影响”泛化的逻辑,与“长臂管辖”如出一辙。

全球前十大光伏企业中,美国仅First Solar一家,而中国占据七席。

关税战看似保护本土企业,实则削弱全球供应链韧性,最终让所有参与者承担更高成本。

美国对东南亚光伏的“双反”终裁,看似是贸易政策的胜利,实则是气候行动的溃败。

当关税大棒挥向全球光伏产业链时,它不仅打击了中国企业,更动摇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

正如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师所言:“最讽刺的是,加征关税可能让美国错失2030年清洁能源目标,而这正是他们试图保护的产业。”

在这场零和博弈中,没有赢家,只有被加速推向深渊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