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应来了,李嘉诚终于要付出代价了!
2025 年 4 月 23 日,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搞了个大动作,宣布打算把手里长江和记港口 20% 的股份卖掉。这事儿一出来,国际资本市场就像被扔进一块大石头的深潭,顿时炸开了锅。长江和记港口可是李嘉诚旗下的核心资产之一,它在全球 23 个国家掌控着 43 个港口,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就不说了,这俩港口承担着全球 6% 的海运贸易量呢,其中中国商船货运量占比达到 21%。新加坡突然减持,直接让长江和记的股价当天就暴跌了 4.5%,也让市场开始狠狠质疑李嘉诚商业帝国的根基到底稳不稳。
其实新加坡可不是第一次对李嘉诚有动作了。早在 2022 年,就传出过新加坡要减持的意思,可这次选的时机特别巧,正好是李嘉诚跟美国贝莱德财团谈出售港口资产的关键时候。外界都觉得这是新加坡在搞 "政治与商业的双重切割"。新加坡作为全球航运中心,港口政策向来稳得很,这次这么做,背后肯定有对地缘政治风险的考虑,也藏着对李嘉诚 "资本投机" 模式的不满。就像新加坡《联合早报》说的:"当商业行为威胁到国家战略安全,任何资本都得让步。" 你看,这态度多明确,管你是谁,触犯了国家战略安全,都不好使。
这边新加坡刚出手,中国市场监管总局也没闲着,宣布对李嘉诚和贝莱德的港口交易启动反垄断审查。这笔交易涉及 228 亿美元呢,就因为巴拿马运河港口那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官方直接定性为 "可能危害国家供应链安全"。外交部发言人也说得很直接:"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胁迫,中国会依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李嘉诚可不是第一次触碰政策红线了。从 2013 年开始,他前前后后 40 多次抛售资产,从中国套现超过 4000 亿港元,然后把钱大规模转移到英国,搞出个 "买下半个英国" 的局面。在中美博弈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他这种 "撤离中国、押注西方" 的策略,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中国最近出台的《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法》明确说了要加强外资审查,李嘉诚的港口交易刚好就成了政策落地的典型例子,这不是撞到枪口上了嘛。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靠的是 "周期套利" 的逻辑,说白了就是在行业低谷的时候抄底,高峰期的时候套现。以前这招还挺好用,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他抛售香港物业,2013 年高位撤离中国房地产,都让他赚了不少。但现在不一样了,全球化退潮,地缘冲突加剧,他这种 "未买先想卖" 的投机思维碰到大麻烦了。就说这次港口交易吧,他想通过出售战略资产回笼资金布局新能源,可他忽略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港口那可是 "国家命脉",政治敏感度比普通资产高多了;
第二,美国贝莱德财团背后有《2023 年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法案》的阴影。中国交通运输部文件也说了:"港口要提高国有股比例,防止关键资产被外资控制。" 他倒好,光顾着赚钱,把这些重要的东西都抛在脑后了。更有意思的是,他在抛售中国资产的同时,还给新加坡捐赠 "治癌神器"Histotripsy 系统,想通过慈善重塑形象。但舆论可不买账,觉得他这是 "左手抛售、右手捐赠",就是想转移公众视线。香港学者说得好:"当企业家把商业利益凌驾于国家战略之上,社会形象崩塌是迟早的事。"
李嘉诚的困境,其实反映出全球化时代资本流动的深层矛盾。现在 "去全球化" 浪潮挺猛,各国对战略资产的管控越来越严,资本的 "自由流动" 慢慢被 "国家安全" 取代了。你看印度塔塔集团,扎根本土,市值不断增长,再看看李嘉诚的甩卖策略,搞得自己 "无退路可走",这两种商业哲学高下立见。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李嘉诚这事儿就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任何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交易都得小心再小心。中国政府最近出台的《数据安全法》《外资投资法》等法规,已经明确划出了 "不可触碰的红线"。长江商学院教授说得对:"在国家安全面前,资本必须学会敬畏。"
新加坡的减持和中国的审查,这两件事意味着李嘉诚式 "资本投机" 模式到头了。曾经被叫做 "超人" 的商业巨擘,现在正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但这事儿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新商业文明的到来。在这个新文明里,资本不再是无国界的逐利机器,得和国家命运、社会价值深度绑定。
李嘉诚的教训很深刻,只有把商业智慧和家国情怀结合起来,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你说现在那些只想着赚钱,不顾国家战略安全的资本,是不是也该好好想想接下来的路怎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