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返乡创业8年,“小作坊”变身“大产业”

返乡创业8年,“小作坊”变身“大产业”(主题)

卖挂面年销100多万元 带动100余户群众增收(副题)

渭南日报记者 杨欣 姜晓

核心提示:

从进城上班到返乡创业,从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的“大产业”,蒲城“85后”夫妻曹昂和南蕊把挂面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成功实现“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转变。如今,他们即将入驻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南蕊说:“争取把挂面产业做大做强,帮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4月14日,南蕊检查完车间的温度和湿度,锁好厂门赶紧掏出手机一一回复信息:

“1000袋手工空心挂面后天给你送到”

“刺角擀面200盒明天送过去”

“蒲公英擀面50盒明天送到店里”

1986年出生的南蕊是蒲城县昂瑞盛粮食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她和爱人曹昂的家庭农场位于尧山镇光陵村,主要的营生是做挂面,目前共有黑小麦挂面、小麦挂面、荞麦挂面、蔬菜挂面等4大类8种产品,年产值达100多万元。这个占地仅400平方米的家庭农场,串联起周边4个村的麦田,带动了100余户群众实现增收。

返乡创业做挂面

南蕊的祖辈都是做挂面的,从她记事起,家里就一直挂满了挂面。

南蕊从小见惯了做挂面的不容易,和面、揉面、醒面、抻面……18道工序,从上午11时忙到次日11时,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

长大后,南蕊暗暗发誓,不要像奶奶和父亲一样永远围着面盆转,一定要到城里发展。

大学毕业后,南蕊如愿到了城里上班,跟同是“85后”的曹昂相识相爱,婚后两人一起经营着小家,日子琐碎而平淡。

直到2016年3月的一天,一碗面打破了这份平静。

那天,夫妻二人在一家小面馆吃了碗面,两人吃完回家后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做吃食就是个良心活,你爱吃挂面,其实可以自己做。”南蕊的父亲做了一辈子手工挂面,一直希望女儿能把这份手艺传下去。

“对啊,我们可以自己做啊,咱家一直做挂面,爸的经验和好手艺不能浪费了。”丈夫曹昂也提议道。

“嗯,咱要做就得做好,让更多人吃上放心面。”南蕊重重地点了点头。

说干就干,2017年,俩人双双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村上,一口气流转了100亩土地种小麦,建手工挂面作坊,申请建农场,注册商标。

“要想在土地上挣钱,光种麦子不行,得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上,所以一定要做品牌。”南蕊解释道。

1种挂面变8样

南蕊夫妇没想到,他们的挂面一经上市,备受青睐,经常供不应求,尽管有父亲帮忙,也根本忙不过来。

他们的“野心”也更大了,已经不满足于家庭作坊式生产。

2020 年,他们重新选址。2021年,400多平方米、12个车间的新厂房建成了。

他们又到村上请做挂面的老手艺人来厂里帮忙培养技术工人。“我们在家门口干活,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比在外面打工强。”挂面工人关彩玲今年62岁,从事挂面制作多年,对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能够熟练制作出高品质的手工空心挂面,她说,厂里固定工人已经从最初的4个人增加到现在的9个人,忙的时候还要从外面雇二三十个人。

厂房大了,工人多了,订单也更多了。随着订单的激增,消费者对产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老手艺要活下去,就得跟上新时代的“胃口”。传统工艺的18道工序不能变,他们就在高品质上做文章:现在人注重健康,他们就从原材料开始一点一点改进工艺,研发出了无任何添加剂的低盐手工空心挂面;有人想送亲朋好友觉得包装不好,他们就设计LOGO做礼盒;大家觉得口味单一,南蕊夫妇又开始研究创新口味。8年来,他们的挂面包装从最初的散装变成了袋装和多种礼盒装,种类从单一的小麦空心手工挂面变成了现在的4类8种挂面,农场种植的小麦也从100亩变成了200亩。

“腊月的时候生意最红火,尤其是礼盒装的挂面经常卖断货。”蒲城县延安路中段一家特产店的老板李宁告诉记者,路两边有20多家特产店,几乎家家都有昂瑞盛的产品,“最近刺角鲜美,刺角面卖得最好了。”

近年来,南蕊夫妇的生意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但是他们对品质的把控却从不敢懈怠,从原料筛选、和面、擀面到切面,每一步都严格把控品质,确保产品安全、健康、美味。

“这些刺角都是我带工人去地里亲自采摘的。”南蕊说,他们永远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

回来后,雇村里的老人择菜、清洗、煮菜,最后她再根据客户要求按比例做面。

“多亏了蕊蕊,让我们这些老人也能在家门口挣钱。”正在择刺角的王巧玲今年66岁,在农场工作4年了,主要负责蔬菜收获时的择菜工作,提起南蕊夫妇她不停地夸赞,“这俩娃了不得,能干事,能干大事。”

最多50斤到最少1200斤

南蕊表示,以前,父辈做挂面,一天最多做50斤。现在,他们农场一天最少要做1200斤。

农场的200亩小麦远远不够,南蕊夫妇找周边的合作社以及村民合作,农场提供技术帮扶,村民把麦子卖给农场。“这样做既能从源头把控产品品质,又能帮助村民增收。”南蕊说,脱贫攻坚期间,他们帮扶了31户贫困户脱贫。

“我们有现在的好日子,离不开曹昂两口子。”延兴村村民万永喜说,他家以前生活贫困,在南蕊夫妇的帮扶下,他和妻子流转了70多亩地种植小麦。农场为他们提供优质麦种,以及播种时机、合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如今,万永喜两口子靠着科学种麦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越过越好。

现在,南蕊夫妇除了给100多家特产店、省内的知名网红供货,还要帮一些厂家代加工,供不应求是每天要面对的问题,他们亟需扩大产能。

2024年,蒲城县政府在村上投资建设了一间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支持了帮扶车间的部分配套设施。

南蕊说,过段时间,他们就能入驻标准化大厂房了,她非常期待,“产业做大了,这样能帮助更多人增收。”

“为啥叫昂瑞盛?”记者指着手工空心挂面包装盒上的名字问道。

“‘昂’是我爱人的名字,‘瑞’是我名字的谐音,另外,‘昂’有高贵的意思,‘瑞’意味着吉祥如意,‘盛’是兴盛之意,就是希望大家吃了我们的挂面,生活和事业步步高升、幸福顺遂、兴旺发达。”南蕊爽朗地笑着说。

来源:渭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