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仅一年多,这家深圳初创企业凭啥这么牛?“粤字号”机器人频创“全球首款”
潮起又潮落,是产业常态。三年前,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特斯拉首款人形机器人 " 擎天柱 ",先后掀起过人们对机器人的想象,机器人板块一度掀起涨停潮;三年后,随着具身智能概念的持续升温,既有春晚扭秧歌出圈的宇树机器人,也有上市一年后股价仍破发的优必选,乃至有融资中断、快要死在 " 沙滩 " 上的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
去年 8 月," 粤字号 " 仿生人形机器人 " 夏澜 ",以逼真的脸部、高智能的交互体验一炮而红,不久之后更是与央视主持人康辉同台主持;今年 3 月," 夏澜 " 迎来全球首款直立行走人脸机器人 " 夏起 " 这个 " 小师弟 ",时隔一个多月,又因 " 星行侠 ® P01" 的出现晋升为 " 二师兄 "," 星行侠 ® P01" 也是全球首款双形态人形机器人。
接连出现的 " 夏澜 "" 夏起 "" 星行侠 ® P01",都来自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数字华夏 ")这家成立仅一年多的初创企业。数字华夏创始人及 CEO 沈健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必然要经历大规模的创业公司涌现,最后又归于理性,创业团队一定要先解决生存问题。

进场:
组装生产不用出深圳
" 离开计算行业之后,那时候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刚好有一个朋友是智元机器人现任董事长,他建议我往人形机器人方向考虑。" 沈健告诉记者,在调研之后,他确实看到人形机器人产业有着巨大成长空间和发挥价值,就毅然决然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在 2024 年 3 月创办了数字华夏。
在深圳创业的这个选择,跟他在这座城待了快 20 年的体会密切相关。" 一旦这个领域开始冒头,深圳一下子都会发展起来,因为产业链优势太明显,人才聚集效应很强。只要深圳有团队进入这些领域,很快就能够聚集很多人才,资本、政策也会快速起势了。" 沈健说。
" 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不出深圳,把一台人形机器人组装起来,有这样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人才就会聚集。" 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新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综合的,不是靠过去自动化人才、机械人才、计算机人才就够了,需要全面的材料学、数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人才,人才的聚集显得尤为重要。
沈健举了一个例子,仅是数字华夏所在的南山科技园,就能做到不出园区、招聘到人形机器人全岗位的人才。人才聚集了,能力就有了、专业就有了,再加上今年以来深圳出台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相关政策,资金也就有了,各种创投资金蜂拥进入人形机器人的赛道。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年底,深圳国资打造了包括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母基金、S 基金、人才基金等在内的国资基金群,各类基金总规模超 7000 亿元。数字华夏近期数千万元天使 + 轮融资,就来自深圳智能机器人产业基金,这是政府背景的引导基金,通过市场化机构同创伟业独家投资了数字华夏。

进策:
锚定交互场景细分赛道
在人形机器人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当下,进入赛道的众多企业无疑都要直面行走不稳定、动作有限、操作复杂、续航短、定制周期长、无法跨楼层等难点。前浪叠加后浪,估值超 200 亿元的 " 前辈 " 达闼机器人已然濒死,创新企业如何活下去、冲起来?有招式、有打法是沈健的答案。
沈健回应说,高校院所的实验室创新可以天马行空,企业的产业创新必须考虑商业场景的闭环," 有温度 " 的交互就是数字华夏锚定的细分赛道。在成立的第一年,数字华夏的首款交互型人形机器人 " 夏澜 ",就完成了数十台商业交付,进入了服务政务大厅、银行网点等场景。
" 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可以简单分成两大类:一类面向的是人,比如说养老、陪护、陪伴、展厅讲解、前台接待、商场导购,我们把它理解为交互场景;一类面向的不是人,比如说工业制造生产线的组装、分拣、搬运,它面对的是产品或者货物。" 沈健的权衡颇为市场化。
沈健通过前期的产业调研发现,现有的自动化机械臂或者工业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场景已经足够高效,想要用人形机器人替代或者赶超机械臂、工业机器人,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充足资金、人才储备的大型企业或许可以去尝试,而创业团队显然是不合适的。
交互场景是一条相反的路径,用沈健的话来讲,就是对于创业团队相对 " 友好 " 一点," 现阶段只要能够解决交互场景里面的某几类问题,它就能够实现商业闭环。比如在展厅里,它的精细化作业要求是比较低的,更多的是需要机器人能够展现出它的特殊性、差异性、奇特性,能把客人或者把人的关注度吸引过来就成功了第一步 "。
" 下一步,它可以依靠各种大模型的交互系统进行专业的讲解;再往下一步,随着运动控制技术越来越强,就像小孩子的骨骼发育好了一样,机器人的双臂是不是可以发挥抓取性能,辅助人去拿瓶水、整理货架,双足是不是可以发挥运动性能。" 沈健坦言,交互场景的进入门槛低,也更适合进行产品的迭代。

进击:
快速落地商用应用
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各种出圈,无论是 " 昂贵玩具 " 的比喻,还是 " 只会翻跟头 " 的戏谑,质疑之声也是不绝于耳。在上个月,北京举办的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里,宇树科技的 G1 人形机器人 " 半路 " 摔倒," 新闻不实 " 的官方回应、全程直播的长跑正名也没有彻底打消质疑。
只会翻跟头的人形机器人,究竟算什么 " 本事 "?
" 每个公司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其实都有自己的目的,比如说翻跟头,就是要向别人展现出运动控制的能力,让媒体、政府、资本关注到。" 沈健回应说,企业进行适当的炫技或其他类型的表演是必要的,就像交互型人形机器人要先把客人或者把人的关注度吸引过来一样,再展现出其他的一些能力。
沈健在回忆中提到了去年 8 月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 那个时候,很多企业的人形机器人连走都不能走,现在人形机器人的行走已经算不得稀奇了,今年上半年展现的翻跟头能力,到了下半年谁再继续展现,其实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关注了,要赶紧转身到下一阶段。"
" 目前,双足机器人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稳定性与续航,这直接影响了其在复杂商业环境中的落地。" 沈健说。数字华夏在 4 月 28 日正式发布的星行侠 ® P01,算是对人形机器人稳定性与续航的答题给出的最优解,也是交互场景技术路径在寻求商业落地的一个缩影。
在行业内首创本体、轮式相结合双形态设计的星行侠 ® P01,支持本体、飞兵模式自由切换,其中," 飞兵模式 " 结合分体式 " 风火轮 " 底盘,具备 3D 地图构建、路径规划、智能避障及引导跟随功能,轻松覆盖 1 万㎡以上的区域,能够自主完成跨楼层任务,有望在商场、展馆、办公楼等高频巡游场景铺开。
能站能走、还能搭乘 " 风火轮 ",星行侠 ® P01 续航时间超过 10 小时,内置的声源定位、精准拾音、语音唤醒、语音识别与声学扩展模块,能在对话中支持意图理解、多轮对话、打断与恢复等功能。为降低机器人使用门槛,还配备 " 巨号 App",用户可通过极简的操作界面,实时控制星行侠 ® 的表情、语音、行走、动作等。
" 我们造机器人的目的是什么?是协助人、能够帮助人干活。机器人造出来,就跟小孩刚生出来一样,我们不也是要慢慢学会行走,学习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走进社会开始实践,然后怎么度过基层岗位,机器人要模拟人也是这样一步步出来的。" 与沈健发言对应的是,夏澜、夏起、星行侠的快速迭代。

人工智能请回答:
如何看待
数字华夏的竞争力?
数字华夏以 " 让 AI 惠及每一个人 " 为愿景,计划未来 3 年覆盖家庭陪伴、智慧康养等消费级场景。凭借技术创新、快速产品迭代和场景化商业闭环,数字华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其竞争力核心在于解决行业痛点的技术突破与贴近用户需求的定制化服务,未来发展需在量产成本、技术深度与生态协同上持续发力。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总执行:孙璇
策划执行:吴江
统筹执行:孙晶刘佳宁
文|记者 许张超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