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何时讲良心,股民日子也就好过了,股市就健康了
据新华社报道,5 月 7 日,证监会公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标志着超 30 万亿元的公募基金行业迎来系统性改革。行动方案从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完善行业考核机制、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等方面发力,引导公募基金真正从 " 重规模 " 向 " 重回报 " 转变,推动形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 " 拐点 "。

听到 " 基金 " 二字,有点让人胆战心惊,甚至有点毛骨悚然。股民有这样的感觉,基民也有这样的感觉。原因是,基金对股市的正面作用很小、对股民的伤害很大,基金对基民的正面作用也很小、伤害也很大。
也许,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大事实,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当公募基金刚刚露出水面时,无论是股民还是基民,都是抱着很大期待的,管理层和交易所也对基金充满期待与希望。而当时的基金,也确实给市场、股民、基民带来短时间的期待与希望,投资基金的基民,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基金对股市的稳定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一些基金经理也因为回报率,成为了当时证券行业中的明星,导致大量其他行业的人涌进证券行业。

然而,当股市出现了一定变化,尤其是波动加大之后,广大股民和基民才发现,所谓的基金,原来与普通股民没有任何区别,他们的投资,也是赌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基金业 " 内幕 " 被揭开,一些不规范、暗箱操作、内幕交易式投资被曝光,股民和基民才发现,所谓的 " 明星经理 ",原来是靠内幕交易等非法手段成为 " 明星 " 的,他们头上的光环,原来是 " 乌云 ",是压在股民和基民头上的 " 乌云 ",甚至是带有严重有害物质的 " 乌云 "。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他们的眼里,都只有基金和基金经理的个人利益,只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利益,什么手段都能使出,什么行为也都能做出。那个早期最有名的 " 明星经理 ",不是已经消失了吗?各个时期的 " 明星经理 ",还有一个敢公开表示,我的 " 明星经理 " 当之无愧吗?
实际上,对基金,不管是公募还是私募,股民也好,基民也罢,对他们的要求都不高,那就是讲点良心就好。为什么提如此低的要求呢?道理也很简单,基金是机构资金,是常说的投资主力,从市场来说,应当扮演 " 稳定器 " 角色,发挥 " 稳定器 " 作用,要依据市场变化情况,做出投资的决策,而不是与散户一样,追高抛低。如此,还要成立基金干嘛。基金不仅要自己赚钱,也要为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发挥作用。这方面,管理层是有明确要求的。那么,有几家基金是做到、做好的呢?有几个基金经理是按照管理层的要求去做的呢?

从投资来看,基金要区别于散户,要在市场需要的时候及时跟进,稳定或调节市场,不要让市场情绪出现问题,要坚持长期投资理念,要突出价值投资。然而,从这些年来基金的投资表现来看,极少看到基金是这样操作的,他们甚至比散户还要散户,快进快出,高抛低吸。别看在市场的投资规模变化不大、各家基金的投资额也没有明显变化,实际在投资过程中的快进快出十分频繁,散户根本没有办法适应基金的节奏。说白了,基金在机构的外衣下,拆分成了数以万计的散户在市场高抛低吸。不然,基金的绩效不可能完全与市场的强弱同步,而应当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运行轨迹。

从行为来讲,基金应当是表率,是模范,是市场规则的最坚定执行者,从而带动散户一起维护市场的健康与稳定。那么,事实如何呢?有一家基金敢认为自己是表率、是模范吗?会公开表示自己的投资是规范的吗?特别是明星基金经理,是坚持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吗?基金的调研,基金发布的调研报告,基金经理、市场分析人员的推荐等,是本着良心在说话吗?为什么每一次曝光的投机、炒作行为,都有基金的影子呢?
所以,当看到《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后,心里是非常兴奋的,也是充满期待的。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希望监管部门能够严格按照行动方案所确定的目标,对基金的管理目标、投资行为、操作方式等予以监管与规范,让基金成为真正的 " 机构 ",而不是散户,让基金能够在市场需要的时候扮演起 " 稳定器 " 的角色与作用,而不是砸盘、炒作、追高抛低、快进快出的急先锋。自然,监管部门的强力监管就不能滞后,更不能缺位了。
作者|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