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中国,城镇化率达67%,是个啥概念?

"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从 1949 年的 11% 提高到 2024 年的 67%" ——近日,中国官方这一表述引起海内外关注。

为何说是 " 规模最大、速度最快 "?城镇化率达到 67%,处于什么水平?中国城镇化率还有多大提升空间,又将对扩大内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城镇常住人口超 9.4 亿人

城镇化率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人口计算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 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为 94350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7%。

从规模看,1949 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为 5765 万人,经过 70 多年,增长了超 88000 万人。这一增量相当于当前欧盟 27 国总人口的近两倍,超过全球城镇人口排名第二三位的印度、美国的城镇人口总和。

从速度看,中国城镇化率从 1949 年到 2024 年提高了 56 个百分点,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呈现蓬勃生机,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各项城乡改革和对外开放举措密集出台,为中国城镇化的起飞做好了准备。从 1978 年到 2024 年,城镇化率 40 多年提高了 49.08 个百分点,英美等不少发达国家实现同阶段城镇化率跃升用时 2 倍以上。

" 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城镇化年均增速能够维持在 1 个百分点之上,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分析,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全球城镇化率在 1982 年为 40.1%,2023 年提高到 57.3%,这期间平均每年提高 0.42 个百分点,中国的城镇化速度远高于世界和各类经济体的平均水平。

伴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城市规模逐步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步入快车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快发展,城市数量快速增加。2023 年末,城市个数达到 694 个,较 1978 年末增加 501 个,增幅达到 2.6 倍。1981 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 7438 平方公里,到了 2023 年,全国城区实体地域面积达到 62038 平方公里,增加了 54600 平方公里,增长了 7.3 倍。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认为,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扩面提质,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大中小城市发展更加协调,约 40% 的县城常住人口超过 10 万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

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率存在一定差异。

根据 2024 年中国统计年鉴,有 12 个省(区、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水平,其中 3 个高于 80%,分别为上海 89.46%、北京 87.83%、天津 85.49%;19 个低于全国水平,其中 8 个低于 60%,最低的为 38.88%,与最高的相差 50.58 个百分点。

专家分析,中国地域广阔,受经济发展、地域特征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但也要看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布局的不断优化,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速发展,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趋于缩小。

看一组对比:2014 年,全国城镇化率最高的为上海 89.3%,最低的为西藏 26.23%,二者相差 63.07 个百分点;到了 2023 年,最高与最低之差为 50.58 个百分点,差距明显缩小。从城镇化速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多地城镇化率从 2014 年到 2023 年提升了 10 个百分点以上,如西藏提升 12.65 个百分点、贵州提升 15.7 个百分点、河南提升 13.03 个百分点、陕西提升 12.15 个百分点,这明显超过东部和东北地区增速。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从近年发展态势看,有两个现象比较明显:一个是,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近十年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增长了 27.1%。另一个是,农民向县城集聚的现象比较普遍。从人口普查数据看,十年间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增长超过 30%,县城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3 月 18 日,陕西省统计局公布城镇化最新数据,2024 年末,陕西省城镇人口达到 2615 万人,城镇化率提升至 66.14%。据介绍," 十四五 " 以来,陕西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全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年均提升 0.8 个百分点,提前 2 年实现 65% 的规划目标。

" 到 2030 年,陕西城镇化率预计接近 70%。"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规划处副处长魏昊说," 我们将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明确的重点任务落实,释放城镇化蕴藏的内需潜力,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城镇化率达到 67%,未来走势如何?

据介绍,城镇化率 30% — 70% 一般被认为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区间。1996 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30.48%,首次迈入这一区间,经过 20 多年发展,正逐步接近 70%。

专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总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978 — 1995 年是起步发展期,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0.7 个百分点;1996 — 2020 年是快速发展期,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4 个百分点;" 十四五 " 以来进入快速发展的后期,城镇化率增速有所放缓,但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去年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预计经过 5 年的努力,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提升至接近 70%。

从国际比较看,目前中国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发达经济体 80% 左右的水平。高国力表示,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城镇化率达到 65% 后的十余年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如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城镇化率从 65% 到增速放缓至年均 0.2 个百分点以内的稳定发展阶段,分别用了 18 年、11 年、13 年和 11 年,其间年均增速分别达 0.46 个、0.64 个、0.82 个、1.25 个百分点。比照国际经验和发展规律,我国城镇化率仍会继续提高。

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升,意味着内需潜力将持续释放。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和 2000 多亿元的消费需求。高国力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夯实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有潜力,也有挑战。专家认为,当前,城镇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仍待提高,一些中小城市和县城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不足,超大特大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城市安全韧性存在短板弱项。对此,需要采取更多针对性措施,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等。

" 应统筹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功能定位、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因地制宜确定城镇化建设重点方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说,城镇化建设必须分类施策,不能搞整齐划一,各地应当细化实化政策举措,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