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特朗普点燃全球反美情绪!高盛:美经济今年恐“失血”900亿美元

2025年4月,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这位以“美国优先”为口号的政治人物,在重返白宫后,不仅延续了其标志性的关税政策,还频频发表扩张主义言论。然而,这一次,他的激进策略似乎点燃了全球范围内的反美情绪,甚至让美国经济付出了惨痛代价——高盛最新报告预测,2025年美国经济可能因海外抵制而损失高达900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0.3%。

“关税大棒”与“扩张狂言”的双重冲击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向来以“无差别打击”著称。2025年初,他宣布对包括加拿大、欧盟等传统盟友在内的多个国家加征高额关税,理由是“保护美国制造业”。这一举措迅速引发反弹。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公开批评:“这种单边主义行为是对盟友信任的背叛。”而欧盟贸易专员则警告,将采取“对等反制措施”。

但特朗普的争议不止于此。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抛出惊人之语:先是威胁“将加拿大变成美国第51个州”,后又扬言“武力夺取巴拿马运河”甚至“吞并丹麦的格陵兰岛”。这些言论被国际媒体称为“21世纪的殖民主义宣言”,加拿大网友愤怒评论:“我们不是你们的殖民地!”丹麦外交部则紧急召见美国大使,要求澄清立场。

从“赴美旅游热”到“避美潮”

就在一年前,美国旅游业还因疫情解封而欣欣向荣。2024年,美国服务业贸易盈余达到2930亿美元,外国游客的消费贡献显著。然而,2025年的形势急转直下。美国国际贸易管理局(ITA)数据显示,2025年3月乘飞机抵美的非美国公民人数同比下降近10%,创下疫情后最大跌幅。

加拿大人对赴美旅行的抗拒尤为明显。加拿大航空报告称,2025年4月至9月的美加跨境航班预订量同比减少10%。美国海关数据显示,2月份赴美的加拿大人数量甚至低于疫情期间的最低水平。一名多伦多市民在接受采访时直言:“特朗普的言论让人感到被侮辱,我们宁愿去欧洲度假。”

抵制美国货:从民间运动到官方响应

反美情绪迅速从政治领域蔓延至经济层面。在法国,一项由权威机构Ifop发起的调查显示,62%的民众支持抵制美国企业,32%的受访者已开始拒绝购买可口可乐、特斯拉、麦当劳等美国品牌产品。巴黎街头甚至出现“反美货”涂鸦,一家咖啡馆老板坦言:“我们下架了所有美国品牌的咖啡豆,顾客们更愿意支持本地产品。”

类似的运动在加拿大、丹麦、墨西哥等地同步发酵。墨西哥消费者对美国的好感度在三个月内暴跌32个百分点,加拿大更是骤降44个百分点。美国晨间咨询公司的报告指出,全球对美国的平均好感度在2025年3月较年初下降20个百分点,几乎覆盖所有地区。

经济“失血”:900亿美元背后的连锁反应

高盛在4月16日的分析报告中,首次将“反美情绪”列为美国经济的独立风险因素。报告指出,海外消费者抵制美国商品和服务的行为,可能导致美国2025年经济损失900亿美元,其中旅游业和服务业首当其冲。若这一趋势持续,美国引以为傲的服务贸易盈余可能缩水三分之一。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以特斯拉为例,其欧洲工厂的订单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下滑15%,部分经销商被迫降价促销。一名德国汽车行业分析师表示:“政治言论正在重塑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就连科技巨头也未能幸免——推特(现称X)的欧洲用户活跃度连续两个月下降,广告收入锐减。

国际社会的“反制工具箱”

面对美国的强势姿态,多国开始探索反制手段。欧盟正推动“数字主权法案”,限制美国科技公司的数据垄断;加拿大则计划对美国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丹麦与格陵兰岛签署新防务协议,明确拒绝“任何领土交易”。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演讲中呼吁:“我们必须摆脱对美元体系的过度依赖。”

这些举措不仅针对特朗普政府,更折射出全球权力格局的微妙变化。一名国际关系学者分析:“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策略正在透支美国的软实力,其代价可能远超短期经济利益。”

未来的悬念:美国能否挽回信任?

尽管白宫发言人声称“美国经济基本面依然强劲”,但市场已显担忧。美股期货在报告发布当日跌幅扩大,消费品板块集体承压。一些美国企业开始自救:可口可乐推出“本土化营销”,强调其在各国的本地供应链;特斯拉则宣布加快海外工厂建设,试图淡化“美国标签”。

然而,修复国际信任绝非易事。正如《金融时报》评论所言:“当‘美国品牌’与‘霸权主义’画上等号时,失去的不仅是市场份额,更是全球民心。”这场由特朗普点燃的反美浪潮,或许将成为2025年全球经济最不可忽视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