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灌溉正当时 稳粮春天里——春浇春灌见闻
“主要是‘阳水’浇进去土壤不板结,玉米地每亩产量可增加300斤。”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昭馀镇河湾村村委主任罗剑魁所说的“阳水”是昌源河灌区的地表水,以前村里用地下水浇地,抽水灌溉耗时长,全村2000亩的玉米小麦地没有一个月浇不完,不仅费时,而且费工,找人专门看护开支大。
昌源河灌区建于1952年,可辐射晋中市祁县、平遥6个乡镇,68个村庄,有效灌溉面积16.08万亩。
“现在全是自动化,一个星期全部浇完,水费也便宜了一半多,种粮食很划算。”罗剑魁说。
国家从“十四五”逐步启动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工作以来,昌源河灌区于2022年底列为全国先行先试灌区,开展了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工作,2024祁县列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昌源河灌区焕发出新机,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硬支撑。
今年,山西遭遇冬春连旱,省委、省政府及早安排,水利部门及早介入,全省大中型灌区发挥主力军作用,从南到北陆续启动春浇春灌的抗旱保粮春季行动。截至4月12日,山西省已有128处大中型灌区开启春灌供水,春灌累计上水约4.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02.9万亩。
大中型灌区
开足马力上水保春浇
“流量大,随要随给,这已经是第二水了,丰收是稳稳的了。”近一个月以来,山西省运城市无有效降雨,夹马口灌区全力供水,临猗县临晋镇西关村荆建国承包了310亩耕地,小麦玉米轮作,灌溉之后的麦田长势喜人。
“3月初,我向灌区申报了用水需求,很快,黄河水按约流到了田头,300多亩小麦浇了第一遍春水,稳产高产在望。”运城市盐湖区冯村乡景家卓村种粮大户徐向荣说。
徐向荣说的灌区是位于运城市的尊村引黄灌区,作为山西省166处大中型灌区之一,该灌区从黄河提水,要经过9级27座泵站提水,攀爬218米,才能让晋南运城市5个县(市、区)596个行政村实现灌溉。
晋南各大灌区的粮农,像徐向荣、荆建国一样,因为有了便宜的黄河水,种粮积极性提升,晋南粮仓的生产望着黄河兴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祁县昭馀镇河湾村村民正在地里浇地。
昌源河灌区现代化改造工作在数字化建设、农艺节水措施和水价综合改革的赋能下,圆了罗善章、王双牛等广大农民粮田、梨园浇上质优价廉的“阳水”梦。
“这叫‘小畦灌溉’,是改进后的灌溉方式,通过缩短畦长、优化水流设计来提升灌溉效率。”在文水县南安镇南白村,汾河灌溉公司的李高峰说,“从以前的大水漫灌到现在的‘小畦灌溉’,缩小了灌溉单元,减少了深层渗漏,让灌溉更均匀更精准,每亩地可节约20%—30%的水量。”
“过去巡渠是难题,现在,渠道关键节点都安上了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调度中心可实时查看渗漏、堵塞等问题。”尊村引黄灌溉服务中心工程建设部副部长李来成说,数字孪生技术让建于1976年的老灌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灌区在平台实现精准调度、顺畅输水,农民在指尖完成用水申报、实时缴费。
“通过对3条支渠34.8千米渠道沿线,及二坝东、西干渠、三坝西总干渠等关键大闸的安防视频监控覆盖,已实现现场画面实时监测,调度中心、分中心、分控中心可以随时观测渠道及闸门运行状态。”山西汾河灌溉管理公司调度中心智慧水务中心副主任段树强说,通过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心能够运用大数据为调度指挥决策提供依据,极大地降低了供水期间人工巡查强度。
由此,在智慧水利的赋能下,科学灌溉、精准计量、主动服务成为山西春耕春管的正在进行时。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