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日籍解放军张荣清,谎报国籍参加抗美援朝,至死坚称自己是中国人

前言“我是一个兵!”“我是一个中国人!”

这,是日籍解放军张荣清生前说的最多的两句话。他虽是一个日本人,但却有着一颗中国心,甚至不惜谎报国籍也要参加抗战。

那么,身为日本人的他,为何会一生坚称自己是中国人呢?

“我究竟是一个什么人?”

他的本名为砂原惠,但他更喜欢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张荣清。

多年来,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张荣清的心头,那就是:“我,究竟是一个什么人?”

是日本人吗?从血脉上来讲,自己出身于日本福冈,父母都是日本人,自己的确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日本人。

是中国人吗?从心理上来讲,自己与同志们并肩作战,先后参与了多次战役,立下不少战功,这些经历让他确信,自己是一位中国军人。

回顾自己的一生,想到自己的来时路,张荣清发现自己的一生早已与中国紧密相连,而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是一个中国人!”

他常常感慨,自己何其有幸,能够将青春奉献给中国。是中国,让他心有所系;是中国,让他安身立命;是中国,给了他新生......

与中国结缘

砂原惠出生于一个“武术”世家,可他的父亲却是家族中的“异类”,不爱“武术”偏爱“技术”(从事矿物分析)。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砂原惠的父亲被派往了中国服务于“满铁”。“满铁”,全称“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是日本进行侵略活动的指挥中心。

砂原惠的父亲便带着妻儿举家搬迁来到了东北,这一年,砂原惠年仅5岁。由此,砂原惠扎根在了东北,开启了他的中国生涯。

对于年幼的砂原惠来说,他不明白这些意味着什么。他只知道自己搬了家,并结识了许多“外国朋友”。

这里的“外国朋友”,指的就是父亲的一名中国徒弟。孩童的心思比较单纯,对彼此并无敌对之心,他常常会带着砂原惠与其他小伙伴玩。

由于“满洲”生涯是封闭的,砂原惠仍然生活在日本人的圈子里,接受的是日式教育。因此,砂原惠一句中国话也不会说。

时间一晃,来到了1945年,此时的日本,败局已定。砂原惠的父亲也预料到了这一点,便急忙将砂原惠送到了大连学习。

他想着,大连毕竟交通便利,万一日本战败,儿子也能平安地返回日本。然而,就在日本战败的前夕,砂原惠的父亲因病去世了。

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砂原惠心急如焚,从大连匆匆赶回阜新,却不知这一去,直接将回便故土的路给堵死了。

不久,日本战败的消息传来后,所有在华的日本侨民瞬间陷入了恐慌。他们纷纷变卖家产,企图逃离此地。

当然了,在这一团乱的情况下,能顺利返回日本的只是少数。

原本,砂原惠一家在父亲徒弟的帮助下,打算从葫芦岛一带乘船返回日本的。却不想在途中遭遇变故,徒弟失踪了。

(据砂原惠猜测,徒弟应该是被“亲日派”的人给抓走了)

无奈之下,砂原惠一家只好打消了返回日本的打算,在辽宁北镇沟帮子一带暂时安顿下来。

初来乍到的砂原惠,心中充满了忐忑与不安,他害怕乡亲们会因为他们的身份而对他们投以敌视的目光。

但现实却是,乡亲们用他们的淳朴与善良,接纳了砂原惠一家,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包容与关爱。

听砂原惠一家的口音,乡亲们能不知道他们是日本人吗?当然知道,但乡亲们并没有选择拆穿。

中国人的身上,有着儒家文化中的“仁爱”。乡亲们明白,砂原惠一家不过是日本普通民众,他们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没有必要去为难对方。

砂原惠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给地主喂养、照看猪群,后因为工作出色,又开始照料牛群。

在给地主放牛之时,砂原惠还动起了“小聪明”。他会事先从地主家偷一些瓜果,再将其交给小伙伴,让他给自己照看牛。

或许就会有人问了,怎么砂原惠好的没学多少,先学会偷懒了呢?先别急着下定论,砂原惠可不是借口偷懒去了,而是跑到学校学习去了。

为了能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中国文化,砂原惠只能这么做。

这天,砂原惠外出放牛之时,寻了好半天也没找到嫩草。突然,他想到了牛在舔完盐后,会拼命地喝水。

于是,他便让牛舔了些盐,让它们在河边喝个痛快,自己则趁机溜进学校学习。

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这些“小聪明”早已被地主发现,但地主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未为难这位好学且聪明的少年。

在这里,砂原惠砂原惠深刻体会到了乡亲们的淳朴与善良,这份情感,使他终身难忘。

日本小子当上了“解放军”

砂原惠的一生,见过关东军、中央军、八路军,体会到了时代的变迁。他的内心深处,早已将自己视为了一个中国人。

砂原惠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张荣清”,决定去当解放军!他之所以会取“张”姓,是因为他很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而“荣清”则寓意着兴旺、纯洁。

但这一决定,却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战争,势必会要流血牺牲,她不愿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去“送死”,他盼望着儿子有一天能平安回国。

砂原惠并未因为母亲的反对而产生丝毫的动摇,他现在是“张荣清”!中国给了他再生的机会,他就要尽自己所能回报中国!

为了能成功参军,他还将自己的年龄改大了一些。最终,张荣清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他先后跟随部队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并多次立下战功。之后,张荣清所在的步兵170师被划归到了赫赫有名的“四野”之列。

朝鲜战争爆发后,张荣清所在的部队开赴战场。实际上,如果按照规定的话,身为日本人的张荣清是不能出现在战场上的。

但张荣清虽是日本身,却是中国心。他早已将自己与中国融为了一体,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

于是,张荣清在填表的时候,自然而然填写的就是中国人。而且,他早已事先写好了遗书,并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然而,自己的身份还是暴露了。这天,张政委突然找到了张荣清,神情严肃地问道:

“小张,你是什么人?”

彼时,张荣清的思绪完全沉浸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压根儿没往自己身份可能会暴露这一茬儿上去想。

因此,他坚定地向政委表示,自己是一个中国革命军人!张政委紧紧盯着张荣清,继续追问道。

“你是不是日本人?”

“啊......” 张荣清心中一紧,脸上有些慌乱,他虽然极力掩饰和否认,但政委的眼神中已经透露出了一切。

最终,张荣清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他也因此离开了朝鲜战场。离开战场后,张荣清被安排到了东北老航校工作。

初到之时,他感到十分不适应,不是因为环境艰苦或生活不便,而是因为他发现这里的一些情况让他难以接受。

他被安排到了政治部日工科工作,接触的都是一些日籍官兵。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鬼子们”,竟然吃的是白米饭!

张荣清看到他们享受着相对优渥的待遇,而自己和战友们曾经在战场上连这样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

他心中充满了愤慨,开始了绝食抗议。这一刻的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位日本人,他的心已经完全属于了中国。

在领导的不断开导与思想工作下,张荣清逐渐明白了组织的用意与安排,接受了这一情况。

“我是一个中国人!”

1955年3月,张荣清回到了日本生活。回国后的他,一直致力于中日友好工作和对华友好贸易。

之后更是在中日多地举办商品展览会,以促进两国间的交流、往来。为了更系统地推动中日贸易,张荣清还创立了一家名为“新新贸易”的外贸公司。

尤为特别的是,他将公司的注册日期特意选在了七月一日,因为这一天,是党的生日。

在张荣清的心中,中国早已是他灵魂深处的第二故乡。

据张荣清的女儿透露,如果一旦发现父亲“蔫巴儿”了,那一张飞往中国的机票绝对就能解决。因为父亲一“蔫”,那就是想念中国了。

果然,张荣清在乘飞机抵达中国后,先前的颓气一扫而空,又恢复成往日那神采奕奕的模样了。他觉得,自己终于又回到母亲的怀抱了。

晚年的张荣清,常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是:“我是一个兵”、“我是一个中国人”。他常说:

“‘血’指的是我百分百是个日本人,‘心’指的是我从头到尾离不开中国。”

对于自己的身后事,张荣清早早地就有了安排。他希望自己能“落叶归根”,一半留在日本,另一半则埋入给予他新生的中国。

2021年6月24日,张荣清悄然离世,享年88岁。

结语

张荣清虽为日本人,却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晚年更是常说“我是一个兵”“我是一个中国人”。 这种质朴的自我定位,揭示出他始终如一的初心。

他对中国,有着深深的眷恋。不论是在中国更名换姓、谎报国籍参战也好,还是回国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事业也罢,他“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过中国。

朝鲜战争期间,他隐瞒身份参战并写下遗书,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源于对中国的感恩与守护。

面对东北老航校日籍官兵的特殊待遇,他绝食抗议并非狭隘的民族情绪,而是源于对平等与正义的执着追求。

回国后的他,始终致力于中日友好,通过贸易与展览搭建交流平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关系紧密相连。

真正的爱国,无关血统与国籍,而在于对文明的认同、对正义的坚守。张荣清虽已离去,但他的故事和精神却始终激励我们前行。

参考资料 “日本八路”砂原惠:浮沉六十年.和讯网 日籍解放军老兵砂原惠去世,他说:我有一颗中国心.腾讯网 他们是“洋面孔”,却有一颗“中国心”.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