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刚逆行, 播客就复活?

短视频时代,谁还听播客?为什么B站、小红书、抖音、喜马拉雅集体押注视频播客?这篇文章将带你看清视频播客的“内容突围”路径,理解用户对“慢节奏深内容”的重新渴望,以及平台如何用品牌力而非流量逻辑重塑内容价值。

部分受众不想总吃粗粮,想吃点大餐了。

超长内容的劝退效果,竟然没发生!

人生过半,罗永浩重新接近本心了。

去年8月,他把微博名改为“罗永浩·钮祜禄”,以极其强势的姿态重返舆论场。

一年后,又改成了“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同名的视频播客节目也在同一时间上线B站。

几乎同一时间,《陈鲁豫・漫谈》也在B站上线。

两档节目的第一期,一边是鲁豫和易立竞从提问者变成表达者开始对话,另一边是罗永浩和李想聊对创业的思考。

以小时为计数单位的两期视频播客,都在渐入佳境的对谈空间里,捕捉到了易立竞和李想的泪眼朦胧。

在短视频创作者和用户们都深谙黄金三秒法则之后,你很难相信这两期慢节奏的马拉松访谈在B站上都有两百多万播放量,并让网友们纷纷赞叹“时长满足”。

天天在破圈,年年是元年,这句调侃,形象说明了中文播客长期圈内自嗨的发展窘境。

但最近被B站、小红书、抖音、喜马拉雅等平台集体押注的视频播客,好像成了新的转机。

播客界正在为内容市场输送新的形式、新的故事、新的可能。

此番B站的发力最为凶猛,先于7月8日发布了对视频播客的扶持政策《视频播客出圈计划》。

10亿级冷启动流量、AI辅助创作工具代号H、多城市免费录制场地是三大亮点。

最近又官宣鲁豫、于谦、罗永浩、杨迪、大左、罗毅、张玉安等知名企业家及艺人入驻B站视频播客。

罗永浩的《罗永浩的十字路口》、于谦的《多新鲜呐》、鲁豫的《陈鲁豫·慢谈》、杨迪的《杨迪的迪听》更成功掀起了破圈讨论的市场反响。

小红书紧随其后,于8月推出了名叫“随时随地视频播客”的扶持奖励计划。

8月-9月带“随时随地视频播客”发布笔记可随机获得5-30w流量曝光、官方账号翻牌、实体周边等多重福利。

更早前,抖音从去年就力推中长视频板块的“抖音精选”尝试聚集了一批以“JustPod·精选奇遇记”为代表的视频对谈类创作者。

现已被腾讯音乐高调收购的喜马拉雅,则于今年3月邀《故事FM》主播爱哲自制了累计播放量589万次的系列视频播客《行走的思考》。

而快手、视频号、网易云、知乎等不乏长内容创作者资源的平台也正在对这个赛道虎视眈眈……

B站为什么要做视频播客,优势在哪里?

视频播客,主要有哪些变现的方向、主要的困难的是什么?

相比于短视频,视频播客更长更慢,用户对长短内容的习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视频播客这种模式在海外已经发展了很久,国内外听播客的场景、用户习惯有什么具体的差异?

对此,知危赵若慈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播客原地满血复活,代表着部分受众不想总吃快餐,想吃点大餐了。

对于B站而言,播客是一个很好的内容突破口。

该站本身就有丰富的UP主资源。

所谓视频播客,和此前UP主们的内容创作并没有太多边界,反而可以突破B站二次元为主的视频输出范畴,达成B站近年来越来越泛内容化的新需求。

当然,播客也有自己的发展痛点。

所谓视频播客,其实就是UP主的意见领袖模式,此类内容的变现无外乎软硬广告、赞助、冠名或带货变现等。

整体跳不出当下短视频赛道的路径,只是由于视频播客更加大V化,或许更类似于传统电视访谈或专题片那样,走赞助冠名和商业植入的方式。

但此类方式带来的转换率效果不明显,更多的是品牌宣发,其目标品牌相对“市值较高”,未必容易拿下。

对于视频平台而言,播客的价值更多的也体现在品牌力之上,而非吸金能力。

深度内容能够提升整个站点的定位价值和品牌含金量,其未必需要极高收视率,却可以成为品牌栏目。

这是传统电视台的一贯打法,也适用于视频站点。

在直播、短视频几乎成为内容型视频主流的当下,短平快的肤浅三板斧变成了大众对视频站点的惰性思维。

这时候用深邃内容形成一股清流,就有引领风气变革的味道。

不得不说,移动时代,碎片化观看的体验,让长内容确实缺少竞争力,这主要是基于用户体验,即:

长视频流量消耗大、耗电量大、内容过深又不便于碎片化观赏,以及握持不便。

这种适者生存的状态,让长内容只能小众化、类型化、精英化,甚至是偏向于1000个铁粉原则。

至于国内外播客生态的差异,其实场景、习惯没有太多区别。

关键是国内用户已经习惯短视频了,短期孵化出长视频需求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