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伊川:古城村从“三难村”到“示范村”的蜕变之路
大象新闻记者 张超飞 通讯员 张千军 郭涵
走进伊川县平等乡古城村,一座座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房屋整齐坐落,一条条平坦宽敞的水泥路蜿蜒在村庄内,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上,老人们闲坐聊天,孩子们嬉闹玩耍,一幅和美乡村崭新图景正在这里徐徐铺展开来。
以前,在平等乡一直流传着古城村有“三大难”:人口密度大治理难、私搭乱建多拆除难、基础条件弱发展难;如今的古城不仅拥有深厚文化底蕴,还拥有众多厂矿、企业、商贸、商店、超市等,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古城村实现了从“问题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转身,成为伊川县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典型的密码在哪里呢?面对6351人的治理大考,到底如何去治理?实现高效能治理的第一步是要把集体的资源收回来,手里有了土地和资金,才能有发展的资本。
“三清两建”治沉疴。村党总支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响“三清两建”攻坚战,半年间拆除违章建筑700余处,清收集体土地65.92亩,追缴资金35万元。通过市产权交易平台竞价发包,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交易额45万元,集体经济收益实现三倍增长。
“清的是糊涂账,建的是明白墙。”村党总支书记崔晓辉介绍,治理收益反哺民生建设,4.8公里村道“白改黑”、全域供排水系统、新型路灯网络等工程相继落地,曾经污水横流、交通拥挤的古城村蝶变为“绿富美”的示范村。
产业赋能开新局。坚持以乡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群众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上动脑筋、想办法、下功夫,将清收回来的37.5亩闲置低效建设用地建成冷链仓储物流园,村集体每年收益105万元。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将村内11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用于发展蔬菜育种和高效农作物产业,村民每年地租收入63万元。如今,古城村共有民办企业112家,形成了以磨料磨具、耐火材料、机械轴承、衣帽加工、种养殖多元融合的工业园区,带动本村及全乡就业2000余人。产业振兴的提升释放出的强劲发展动能,让千年古城焕发了新活力。
“一网双联多元”党建网格,“织的是小网格,兜住的却是大民生”。去年冬季,第四网格21条背街小巷36盏路灯集体“复明”,正是网格治理效能的生动注脚。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隐患后,联动村党总支迅速启动“马上办”机制,赶在了春节前完成全部维修。
在党群服务中心的网格地图前,4个红色网格覆盖全村18个村民小组。“每个网格1600余人,由‘两委’干部任网格长,配备专职网格员。”崔晓辉指着网格办公室介绍,这里既是治理中枢,也是便民驿站。网格员身兼政策宣传员、环境监督员、应急联络员等多重角色,通过“日巡夜访”实现服务零距离。
今年以来,伊川县着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全面加强“五基四化”,实施“三清两建”专项行动破局乡村治理困局,积极推行“党建 网格 大数据”模式,深化运用“一网双联多元”治理体系,实行“道德银行 积分制”管理,以道德积分兑换奖励制度,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走出了一条组织领导有力、乡村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谐、村民增收致富的发展之路。
“治理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伊川县委常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古城村的实践为全县乡村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解题公式”:通过建强农村经济组织和自治组织双轮驱动,实现治理效能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编审: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