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工厂到科创高地,东莞如何领跑中国制造升级?

作者:一厘米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一座既充满历史厚重感又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城市正在书写奇迹:这里诞生了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智能手机、五分之一的毛衣、四分之一的动漫衍生品,以及全国 85% 的潮玩;连续 8 年入选 " 新一线城市 ",是全国最 " 年轻 " 的城市之一,更是 "95 后 " 人才吸引力前十的 " 梦想栖息地 "。
2021 年,它跻身 " 双万 " 城市俱乐部——万亿 GDP、千万人口,成为全国第 15 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城市。
如今,当全球制造业面临转型阵痛,这座城市却以 " 科技创新 + 先进制造 " 为引擎,在世界工厂的底色上,绘制出一幅从制造重镇到科创高地的逆袭蓝图。
它,就是东莞。
01. 东莞的制造底气
东莞,这座地处粤港澳大湾区 " 黄金内湾 " 的城市,自改革开放初期以 " 三来一补 " 模式开启工业化进程,历经四十年淬炼,从农业县蝶变为全球瞩目的制造业大城。
早期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虎门太平手袋厂等首批来料加工厂落地,吸引大量外资注入,逐步形成 " 一镇一品 " 产业格局:
长安聚集华为、OPPO、vivo 等巨头及 5000 多家配套企业,孕育出全球每 5 部智能手机就有 1 部产自东莞;
大朗凭借全国 50% 的毛织电脑横机,通过数字化改造将打样周期从 7 天缩短至 24 小时," 大朗毛织 " 占据全国 30% 市场份额;
虎门从传统来料加工转型自主品牌,年产 12 亿件服装通过直播电商直通全球,28 个镇街全部跻身 " 全国千强镇 ",构筑起 " 镇镇有产业,村村有工厂 " 的制造版图。
如今的东莞早已超越简单加工制造,以全产业链协同为超能力,构建起覆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等领域的制造网:22 万家工业企业、超 1 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833 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89 家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深度联动,形成 " 半小时供应链 " 生态,让东莞制造兼具规模效应与创新活力。
松山湖 XBOTPARK 共享工厂便是其中一个缩影,其为初创企业 LiberLive 未知星球的无弦吉他项目对接 200 多个零部件供应商,2 个月内完成从设计到量产的跨越,产能直接翻倍,彰显出东莞产业链整合的效率。
这里不仅是华为、OPPO、vivo、以纯等行业巨头的扎根之地,更催生了无数细分领域的 " 隐形冠军 ":思谷智能研发的如同创可贴般轻薄的传感器,能测量传感器与环境的物理交互产生的信息,帮助机器人模仿生物皮肤的触觉感知,如今逐渐应用于人形机器人 " 电子皮肤 "、汽车座椅等场景;本末科技通过自研的全新直驱电机技术,重新定义机器人动力系统,并实现研产销一体,数秒即可交付一台量产型直驱电机,供货全球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2024 年产值同比激增 400%;拼酷以 3D 金属拼图开创全新品类,占据全球 90% 市场份额,年出口额超 2 亿元。
目前,东莞有机器人制造重点企业 208 家,其中规上企业 147 家,年营业收入约 316 亿元。2024 年,全市工业机器人产量 2.29 万台(套),增长 21.7%,占全国 4.11%、全省 9.27%。
2024 年东莞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地级市第三,R&D 投入占比达 3.5%,达发达国家水平。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国家科学中心,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加速科研转化,华为终端总部年研发投入超 100 亿元催生全球首款商用 5G 手机,OPPO 全球算力中心 12 万台服务器为 AI 应用提供强大支撑。
从历史中走来的东莞,正以 " 科技创新 + 先进制造 " 为引擎,在大湾区的浪潮中续写传奇,其制造业的蜕变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奋斗史,更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生动注脚。
经济学家马光远点赞:" 大湾区是中国最有创新活力的区域,有利于培育人工智能优良的产业生态。而东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是发展人工智能最基本的竞争力,再加上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东莞会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地。"
02. 为什么是东莞?
为什么东莞能从曾经的农业小镇转变为如今的制造业大城?
1. 建设滨海湾新区,打通交通圈和生活圈
滨海湾新区自 2017 年 10 月正式揭牌成立以来,便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浪潮中占据重要地位。
2019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其纳入粤港澳合作发展特色合作平台,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滨海湾地区。此后,新区先后获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连续两年获评《环球时报》" 最具投资价值新区 "" 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 ",成为备受瞩目的投资热土。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圈几何中心的滨海湾新区,规划总面积达 84.1 平方公里,与深圳前海隔河相望,通过虎门大桥与广州南沙相连,毗邻港澳,依山傍海,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未来,其 1 小时交通圈将汇集 5 大机场、6 条高速公路、4 条高速铁路、8 条地铁、2 条城际轨道和 1 个港澳码头,滨海湾站 TOD 实现高铁、城际、地铁 " 三铁合一 ",6 分钟直达深圳,35 分钟到达广州,40 分钟连通香港,成为湾区资源交汇的 " 超级枢纽 "。
在产业规划与布局上,新区的 " 灵犀岛 " 人工智能核心区备受关注,将形成 " 一廊、三区、五组团 " 的空间布局。
" 一廊 " 即滨海景观活力长廊,串联 22 公里海岸线,打造生态与产业融合的 " 湾区会客厅 ";" 三区 " 包括交椅湾、沙角半岛、威远岛,分别聚焦人工智能制造、未来生活体验、历史文化传承;" 五组团 " 则涵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先进制造、基础研究、未来生活、国际交流合作组团,构建 " 产学研用 " 一体化生态。
2025 年底,灵犀岛首开区 "AI 体验中心 + 产业中心 " 将启动建设,这里配备公共算力平台、大模型训练中心、中试基地,为科学家提供 " 拎包入驻 " 的研发环境,助力企业就近实现成果转化。
2. 科创赋能,从 " 制造 " 走向 " 智造 "
科创赋能,首先是算力先行。
OPPO 全球算力中心作为国内超大型数据中心,共规划建设 6736 个 8KW 机柜和单园区 12 万台服务器,将为 OPPO 公司发展大数据、5G 应用、IOT 等前沿业务提供自主可控、长期可靠的深度算力资源,目前首期已投入使用 1576 个 8KW 机柜,可提供 287PFLOPS@FP32 算力,为 OPPO 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目前,东莞有机器人制造重点企业 208 家,其中规上企业 147 家,年营业收入约 316 亿元。2024 年,全市工业机器人产量 2.29 万台(套),增长 21.7%,占全国 4.11%、全省 9.27%。
这只是东莞 "1+1+N" 算力体系的冰山一角:
市级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即将上线,统筹调度市内外智算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可用算力;
滨海湾新区、水乡经济区规划建设公共智算中心,重点服务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
华为云、腾讯云等巨头在东莞布局数据中心,形成 " 政府 + 龙头 + 中小微 " 的算力协同网络。
2024 年,东莞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地级市第三,R&D 投入占比达 3.5%,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里不再是来料加工的代工厂,而是 " 研发 - 中试 - 量产 " 的全链条创新高地。
此外,共享工厂通过整合 80 多家优质供应商,共享工厂建立了十大工艺平台(电子电路、模具注塑、精密加工等),提供从 DFX 设计优化(面向制造的设计)到供应链管理的全流程服务。
厨鲸智能洗碗机团队只有 15 人,却能在 2 个月内完成 200 多个零部件的采购与组装——这在传统模式下至少需要 6 个月。
" 我们不是简单的代工厂,而是硬件创业者的‘成长伙伴’。" 共享工厂总经理曾琳解释,他们甚至能承接 " 一件起订 " 的小批量生产,帮助初创企业跨越 " 样品到量产 " 的死亡谷。
这种制造业孵化器模式,正是东莞从 " 制造 " 走向 " 智造 " 的关键一步。数据显示,共享工厂成立一年来,已服务 56 家企业,实现产值 3.2 亿元,孵化出 4 款 " 网红产品 ",其中 LiberLive 无弦吉他在海外众筹平台斩获 120 万美元订单。
3. 吸引人才
在吸引人才这件事上,东莞向来是最热门的城市之一。
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2024 年首次跻身 "95 后 " 人才吸引力全国前十,在有关人才的城市榜单中,东莞长期霸榜。
广阔平台引才:2024 年 4 月,教育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函,批准正式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9 月正式开学,迎来首批约 550 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同在 4 月,大湾区大学(筹)松山湖校区正式启用,9 月全面封顶,于 12 月底正式完工。短短两三年时间,东莞先后迎来两所一流高校,足见东莞筑巢引凤的决心。
截至目前,东莞和名校共建了 35 所新型研发机构,引进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和优质项目,东莞种 " 大学 ",种科研项目,结出人才硕果。
产业环境培才:2022 年,东莞推出 " 科技创业人才计划 ",设立 " 里程碑 " 发展奖励,对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均超过 5% 且达到相应发展目标的企业,根据创业成果分阶段给予最高 380 万元奖励。
近年来,东莞整体人才结构呈现不断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高端化的趋势,目前市人才总量达到 328.2 万人,同比增长 4.0%,专业技术人才 36.6 万人,同比增长 2.4%;持证技能人才 61.4 万人,同比增长 36.7%。全市高端人才数量达 1877 人,增加 193 人,同比增长 11.5%。
城市服务养才:" 来了就是东莞人 ",东莞致力于营造养才爱才的城市氛围,提升人才归属感。
作为平均年龄只有 33.4 岁的青春之城,东莞吸引年轻人,用良好的城市环境和服务留住年轻人才。
聚焦青年人的生存需求,东莞大力实施青年人才安居工程,深入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提供全市免费婚前和孕前优生检查等,从教育、文化、健康、婚恋、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提供多元化服务,让青年人才在东莞过得舒服、幸福。
4. 政策加码
2025 年东莞 " 一号文 " 聚焦 " 人工智能 + 先进制造 ", 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 100 个以上 AI+ 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全面激发新质生产力,巩固东莞制造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为实现目标,东莞推出 " 真金白银 " 的支持:投入最高 3 亿元资金,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面向制造企业开展 AI+ 示范应用场景模型开发,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行业级解决方案;设立最高 5000 万元算力券,对制造企业、软信企业、高校院所等通过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租用市内外智算资源的,按不超过实际服务额 50% 给予每年最高 100 万元资助。
把企莞家平台打造成为企业真正的家,通过 " 一站享政策、一键提诉求、一网办政务、一窗找服务 ",让企业只需上平台,不需找部门,实现 " 企业有难题、就找企莞家 "。
把 4000 多名服务专员打造成服务企业的贴心队伍,提供保姆式服务,实行企业问题诉求全流程跟踪管理,让部门多服务、企业少跑腿,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干成事,努力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最懂企业的政府。
此外,作为外贸之城,东莞已与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2024 年进出口贸易总额 13880.4 亿元,同比增长 8.3%。
03. 结语
东莞的转型,本质上是产业基因的重构:从依赖劳动力、土地的 " 单极结构 ",转向技术、资本、人才、数据协同的 " 多元生态 "。
这里正在上演科技与制造的双向奔赴:人工智能需要制造业场景落地,制造业需要人工智能赋能升级。思谷智能的柔性传感器像 " 电子皮肤 " 般轻薄,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和汽车座椅;先知大数据为传统企业装上 " 数字大脑 "……
当硬科技不再是 " 外挂模块 ",而是生产要素的系统性重置,东莞制造的竞争力,便从 " 规模优势 " 升维到 " 生态优势 "。
在东莞,我们看到了三个 " 未来答案 ":
产业升级的密码,藏在全链条创新里:从大科学装置到共享工厂,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制造土壤的 " 生态系统 "。
人才集聚的秘诀,在于双向成就:城市为年轻人提供舞台,年轻人为城市注入活力,当工作与生活、理想与现实达成平衡,人才 " 用脚投票 " 的选择便水到渠成。
全球竞争的底气,源于开放协同:拥抱大湾区、链接全世界,让东莞制造既具备 " 中国供应链 " 的韧性,又拥有 " 全球视野 " 的格局。
东莞的故事,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转型,更是中国制造升级的缩影。当机器与人脑深度交互,当科创与制造同频共振,这里正在书写的,是属于中国制造业的未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