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登上屋顶看瑞兽, 陈家祠绝美灰塑终现“原形”

近期到访广州陈家祠的游客会发现,这里首进的门厅四周搭起了脚手架。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作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恢复开放以来,这是对馆址所在的陈家祠进行的第 8 次灰塑保养维护工程。此次维护面积达到 1285 平方米,工期将持续至 2026 年 1 月。

这座岭南国宝古建筑正经历专家学者与修复工匠共同的 " 把脉诊疗 ",踏上 " 焕新之旅 "。为此,羊城晚报记者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石浩斌和灰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的带领下,首次登上陈家祠屋顶,与那些备受网友宠爱的瑞兽神祇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

小变化:" 网红 " 小神仙不再 " 比耶 "

陈家祠后东厅南立面的屋脊上,曾有一位被网友们戏称为 " 比耶小神仙 " 的灰塑人物像备受关注。但最近 " 慕名而来 " 的游客却惊讶地发现,小神仙的 " 比耶 " 手势已变成了 " 手持铜镜 "。

石浩斌解释了这一变化的缘由。原来,这位 " 小神仙 " 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日神,之前他那个 " 比耶 " 的手势之所以会出现,主要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日神左手原本应该手持象征太阳的铜镜,后来铜镜遭损坏,左手仅留下两根手指,便构成了今天被人们戏称为 " 比耶 " 的手势;另一种说法是,清末的广州处于中西交流前沿,当时的灰塑匠人把他们见到的西方手势用到日神的手上了。

但两种说法都缺乏充分证据,文物原状的信息也得不到确认,在历次保养维护工程中,馆方一直采用 " 保持现状 " 的做法,保留了 " 比耶 " 的手势。

但石浩斌说:" 近年发现的一张历史照片为‘铜镜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他向记者展示了这张 50 多年前的黑白照片,画面中,左手持圆形物体的日神依稀可见。" 虽然这张照片清晰度较差,但馆方又从多处岭南建筑装饰上收集了各种日神的形象,并咨询了相关专家的意见,最终确定将日神左手持铜镜的原状进行复原。"

" 神还原 ":努力保持历史原状

" 比耶小神仙 " 的变身揭示了此次灰塑保养维护最大的亮点——努力还原陈家祠灰塑的 " 历史原状 "。

" 最近我们又发现一张照片,显示日神对应位置的月神手上也是拿着镜子的。" 石浩斌指着屋檐上那尊被称为月神的小神仙,它正双手叉腰站立,石浩斌又拿出那张历史照片,上面的月神却是右手握有一件圆形物体。" 下一步我们也将报批维护方案手续,恢复月神原本的状态。"

走进陈家祠后进东厅的 " 陈家祠建筑抢救性保护 " 展览厅,石浩斌指着展柜里的老照片,进一步介绍:" 你看这里原本是个罗马钟的造型,现在却变成了寿字图案;这里本来应该是龙形雕塑,现在变成了飞熊图案…… " 通过新旧照片对比,可见陈家祠前东廊东面中部的灰塑,已与早期照片上的原貌发生较大变化。

" 不改变文物原状 " 是国家文物保护法的基本要求。据石浩斌介绍,在本次灰塑保养维护工作开展前,馆方至少用了一年时间研究陈家祠灰塑的历史原状,希望这一轮保养维护有据可依。

" 黑科技 ":" 问诊 " 百年独角狮

参与此次灰塑保养维护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已与灰塑结缘 45 年,他告诉记者:" 灰塑是会呼吸的。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能吸收和排放水汽、热量,使建筑更好地适应岭南湿热天气,解决建筑防热、防雨、防潮等问题。"

但工业社会出现的酸雨或空气污染等问题仍会给灰塑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灰塑难免出现褪色、附生植物、污渍、表层轻微开裂、返潮、泛碱、内部金属骨架锈蚀等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要定期给它‘洗澡’、杀虫、补色,保证灰塑的基本清洁,同时检查内部结构,从而将灰塑保存得更久。"

石浩斌说,灰塑的病害问题需要通过勘察工作来发现,而这一过程中,用到不少 " 黑科技 "。比如修复陈家祠首进门厅屋檐上一只独角狮子,就是充分运用科技助力 " 诊疗百年神兽 " 的绝佳案例。

石浩斌说,当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这只独角狮的腹部出现明显裂纹时,便火速集结专家、设计、监理等各路 " 医生 ",运用热成像探测技术,给狮子做了个全方位的 "CT 检查 "。

他们发现狮子肚子里面用于结构支撑的钢筋出现了锈蚀现象,存在安全隐患。于是,馆方又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的专业团队进行材料取样并检测分析。同时,设计单位还通过贴近摄影成像与倾斜摄影成像办法建立了狮子的三维模型,全面记录下这只狮子在修复前的保存情况。在 " 解剖 " 狮子并处理好钢筋锈蚀部分后,再将独角狮照此三维模型进行原样复原。

如此,在管理团队、设计团队、监理团队和检测团队的深度协作之下,科学的分析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此次灰塑修复工作保驾护航。

匠心传:守护瑞兽,视如珍宝

" 瓦檐狮子——叻到璺(" 璺 " 粤语拼音:man6)" 是一句粤语歇后语,意思是形容瓦屋顶边缘上站立的狮子聪明能干达到极点的状态。这不仅承载着陈家祠的修建者对其子孙后代的美好寄托,也侧面印证灰塑狮子制造技术的高超难度。

" 修建一只瓦檐狮子,让它能站在瓦顶边缘,还向外探出身子大约 50 厘米,这对狮子内部结构的搭建要求非常高,它的选材、比例、力学结构等都非常讲究。

这是灰塑中最难的技术之一,只有较大规模的祠堂屋顶才会出现瓦檐狮子。然而陈家祠却拥有 18 只狮子镇守檐角,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 历经八次灰塑保养维护工程的邵成村,对每尊瑞兽的造型特征都如数家珍,早已摸透了它们的 " 脾性 "。

" 这 18 只瓦檐狮子有动有静、有大有小,有南方特点的独角狮,还有无角的北方狮子,有的表情和善,有的怒目圆睁…… "

屋顶的瑞兽和神祇不会说话,但无数研究者和工匠们怀揣着对传统的敬重,在一次次修缮过程中,循着灰塑的肌理与质感,触摸前人匠心,努力让这些守护祠堂百余年的瑞兽与神祇重现昔日光彩……

文|记者 周欣怡

图、视频拍摄|记者 钟振彬(除署名外)

视频剪辑|方可茵

包装设计|余梓涛

总策划 | 任天阳

总统筹 | 林海利

策划 | 邓琼 陈桥生

统筹 |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