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曝患产后抑郁的全职奶爸“我不好也不想她好”引热议,医生:属于心理失衡
大河报 · 豫视频记者 侯冰玉
" 整夜整夜地失眠 "" 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 回想起之前的生活就流泪 ……"
近日,全职宝爸 " 茉莉爸 " 在社交平台自曝患上产后抑郁的经历引发全网热议。

在视频中,茉莉爸详细讲述了他作为全职宝爸照顾孩子的辛苦,并称 " 产后抑郁根本不是无痛呻吟,而是病理、生理、心理共同造成的。"
在大众视角内,产后抑郁基本上只会出现在女性身上,并且和生育后激素水平大幅下降有关。
而茉莉爸的这番自述,其实也打破了公众对于产后抑郁的认知,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产后抑郁并非天然与性别相关,而更是一种育儿处境。
被忽视的产后抑郁
网上之前有句话很火,叫 " 坐月子,就是把一个产后极度虚弱的产妇,和一个刚出生很脆弱的宝宝关在一起。"
在这里," 产后极度虚弱 " 不仅指的是产妇的身体,还有心理。
河南省人民医院经五路院区心理咨询与治疗门诊心理治疗师秦冰介绍,从激素变化来说,分娩后,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急速下降,短时间内激素的剧烈变化,可能会对产妇情绪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导致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
从其他层面来说,新手妈妈在面对角色转变、育儿压力,以及生活节奏改变时,在心理上可能会产生剧烈变化,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对宝宝的照顾也感到力不从心。

加之照顾新生儿需要频繁夜起,新手妈妈在照顾孩子的头几年基本没有完整睡眠。
种种因素叠加,也会造成新手妈妈思维迟缓、反应变慢,甚至出现记忆力减退的情况。
但更可怕的是,许多人把这视为 " 理所当然 "。" 哪个女的不是这么过来的?"" 孩子不都是这么被带大的 ",在一句句看似正常的语言掩饰中,新手妈妈的情感需求也被湮灭。
但,茉莉爸的自述揭开了这场忽视中的冰山一角。女性在育儿中被忽略的苦楚,被男性视角鲜活地看到并表达,也让大众意识到,噢,原来产后抑郁真的没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让茉莉爸抑郁的,还有 " 我被浪费了 " 的落差
在一篇茉莉爸的自述中他提到," 带娃单从体力上来说觉得还好,但生活状态和从前的落差让我有一种失衡感。"
自述中,茉莉爸提到,他是硕士出身,是某宠物食品品牌西南区的代理商,平均月入 2 万元。但全职带娃后,现在基本上就千把块,还不是每个月都有。
从前走南闯北,收入可观,现在只能吃老本,也没有任何社交,带娃越久,茉莉爸心里越不舒服,觉得 " 被浪费了 "。
" 他之所以会有这种心理,还是受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他认为自己应该在社会上打拼,而不是在家带孩子。" 秦冰指出,类似困境在全职妈妈群体中更为普遍,但男性身份的 " 特殊性 " 让问题更具冲击性,这恰恰暴露了社会对育儿者价值的系统性忽视。
" 我过得不好也不想让她过得好 ",属于心理失衡
在茉莉爸的自述中,他提到,由于妻子长久看不到他的付出,以及没有话语上的体贴,让他逐渐产生畸形心理——我过得不好,也不想让她过得好。
秦冰表示,出现这种想法,代表茉莉爸已经出现心理失衡。而造成这种心理失衡除了带娃造成的身体疲惫外,更重要的是在和伴侣沟通和相处的过程中,茉莉爸没有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秦冰指出,在育儿过程中,伴侣的支持和帮助尤其重要。
当在育儿中感受到不舒服、不愉快时,不要觉得是 " 矫情 ",或者因 " 说出口会不会显得我很脆弱 " 等想法而选择忽视,要勇于向伴侣、家人以及朋友去表达需求。
作为伴侣,要去给足带娃一方情感上的支持,减少对方在育儿中的孤独感。
" 从某种层面来说,我真的觉得茉莉爸的发声是一件好事。" 秦冰说,茉莉爸的分享在社会掀起了关注产后抑郁的一个热潮,也会让更多人看到,女性在育儿这条路上的痛苦和不易。
而当社会打破 " 母亲必须完美 "" 父亲只需赚钱 " 的刻板印象,让育儿回归 " 两个人的战役 " 时,才能真正化解这场隐秘的 " 抑郁危机 "。
(本文图片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