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贵州遵义新蒲:锻造专业化社区服务尖兵 构筑基层治理新格局

“现在的年轻人是社区的‘新鲜血液’,他们有知识、有热情、学习能力强。”近日,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蒲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宗飞对年轻社会工作者袁新荷这样评价。这位2023年10月入职的90后女生,以过人的专业素养和勤勉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同事、居民的认可,成为新蒲新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生动缩影。

新蒲新区聚焦“选、育、励、减”,持续在选优配强、激励关爱、减负增效上下功夫,努力构建覆盖人才引育、职业发展、效能提升的全链条培养体系,着力锻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专业素养好、服务能力强、群众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为社区治理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优化结构选人才

“以前,社区人才储备不丰富,社区干部结构不合理,年轻人很少。”新蒲新区礼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申洪丽表示,“如今,这个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我们,他们和资深的、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者形成了互补,也为社区工作带来了新气象!”。

“00后”王艺华是新蒲新区礼仪街道高铁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从学校刚毕业到社区工作者的转变,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与居民有效沟通。在社区书记以及同事的帮助鼓励下,王艺华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一年半里总结出了“三找”群众工作法(找共同点、找需求、找价值),实现了“职场萌新”到“行家里手”的蜕变。

近年来,新蒲新区立足基层实际,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引育,创新实施“四统”人才选育方法,即市级统筹规划、区级统招培育、镇街统管赋能、社区统用增效,用标准化方式构建人才蓄水池,注重吸引政治素质好、学历层次高、对基层情况熟悉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充实到社区干部队伍。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18名以上社区工作者配备工作,着力破解社区工作者力量不足的问题。

目前,新蒲新区社区工作者35岁以下的占整体60%左右,其中95后(30岁以内)占33%,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91.65%,党员比例超过60%,社区队伍基本形成老、中、青三代社区工作者相互配合的梯次结构,社工队伍人员数量及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打造职业成长链

新蒲新区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以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为重点,采取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打造社区工作者“四维”职业成长链,破解社区工作者发展通道不宽、岗位吸引力和职业归属感不强等问题。“一链”是按照省、市要求,设立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社区正职、社区副职、社区全日制专职工作人员、专职网格员5类社区工作者岗位,每个岗位还分设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别对应不同的待遇报酬标准,将工作成效与基本报酬、绩效奖励挂钩。“二链”是将社区工作者纳入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根据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需要,分层分类开展初任培训、岗位培训、政策法规和专业技能培训。“三链”是推动社区“老书记”带“新书记”、社区工作领军人才、骨干人员等对新进社区工作者进行以老带新“一对一”教导,不断提升新书记、新社区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群众工作本领,实现“1 1>2”的效果。对于优秀、有发展潜力的社区工作者,鼓励其轮岗交流、跟岗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培养锻炼其工作能力。“四链”是建立社区“两委”成员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注重从政治素养好、专业能力强的优秀年轻社区工作者中发现和培养社区“两委”成员的后备人才,加强其教育培养,拓宽成长空间。

激活服务新动能

“现在每天能多走10多户居民,能多做几件事。”新蒲新区新中街道社区工作者李银华直言道。

为切实推进社区减负增效,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难题,新蒲新区制定社区工作事项清单,严格落实事务准入制度,全面梳理社区现有事项,精简各类会议和考核,清理规范工作台账、报表,对社工的基本职责、日常管理等作出规范,确保社区工作权责分明、边界清晰,推动社区工作者聚焦抓主责主业。

“尽可能为社区工作者松绑减负,让我们的社区工作者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后,得以轻装上阵,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辖区独居老人、残疾人、低保户等群体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新蒲新区党工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陈运表示。

如今的新蒲新区,近260名社区工作者活跃在基层一线,他们是“表哥表姐”、是“邻里管家”、也是“服务尖兵”,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给予温暖,让基层治理有了最温暖的底色,为新蒲新区构筑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书写着生动实践。(黄钰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