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元就能退税,关税战下中国反其道而行优化退税意欲为何?
马上就是五一黄金周,继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之后,入境游促消费又出新招了。
4月27日,商务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的通知对外发布。简单说,就是对外国游客来说,能退税的商店变多了,现金退税的金额上升了,退税起点也下降到了两百元,整体上更方便,也更实惠了。
联系即买即退的范围扩大,毫无疑问,国内在优化境外游客消费体验方面,招数变得更实在了。
之前的即买即退试点,已经被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比如说,光是2024年,上海、北京等10个试点地区“即买即退”办理退税规模同比增长22倍,是全国离境退税规模同比增速的18倍。毕竟,当场退税相当于当场打折,不用在机场等待,省时省事,又能刺激接下来的消费。而4月初,即买即退的范围宣布扩大,也有趁热打铁之意:外国游客能在新手村之外,更便利地“买买买”。
而且,国内的退税比例也比较慷慨:绝大多数都是11%,相当于增值税全部退还。而退税流程更为繁琐的欧盟国家,浮动退税最终比例还未必能到这个数字。
可以预想的是,这一轮利好释出,对于接下来的入境游客,肯定是更香了。去年,入境群体的消费力就不容小觑:根据文旅部相关负责人在今年两会期间的采访,2024年入境游游客在国内花费接近1000亿美元。叠加“过境免签”“离境退税”的双重利好,这个数字今年恐怕会更高。
事实上,在离境退税这件事上,上海一直都很超前。
早在十年前的2015年,上海就已成为全国首批离境退税试点城市,在全国离境退税销售额和退税额的排名上多年位列首位。再拿这次颇受好评的“即买即退”政策来说,上海2019年就启动了这项工作,在目前上海587家离境退税商店中,大概一半都能实现“即买即退”,并且这份点位名单还在不断拉长。
从数据来看,去年上海共接待入境游客670.6万人次,同比增长84%,全市退税商店为境外旅客开具8.6万张退税单,退税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86.6%。今年一季度,上海离境退税保持高增长,退税商品销售额7.6亿元,同比增长了85%。
其实,上海的这份“超前”不奇怪,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海一直是公认的商业“标杆”,政策本身的利好叠加上优良的消费环境和多元的消费场景优势,让离境退税政策在上海落地的效果也更为明显,甚至催生了近来热议的“反向代购”现象。
所谓反向代购,就是帮国外客户购买中国商品,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买、外国用”。如今,代购的主体也变成了老外自己,放在当前关税战的背景下,这显然是一招妙棋。
背后的经济逻辑不难理解,比如,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导致本土进口商品价格飙升,但最终实际承担成本的仍是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而消费者一算账发现,在中国购买的一些商品,加上往返机票费用甚至比本土购买更划算。老外们该怎么“剁手”,自然不言自明了。
上海是不少老外入境的“第一站”,留客效应本就明显,这些天,一些颇具中式特色的线下商店就吸引了不少老外前来买买买,有的门店将近一半的消费人群都是外籍人士,“中国买、外国用”的模式在上海有着非常生动的实践。
其实,所谓“反向代购”,还不只是一种“图便宜”的消费行为,从更深层次的逻辑来看,也是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更高层次的需求和认可——在不少领域,国货早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质量不比外国货差。
从这个层面看,危机里也藏着商机。“反向代购”或许只是关税战阴影下的短期选择,但对企业和商家来说,不妨将其视为一次“出击国际”的契机,通过打造品牌开拓更多元的国际市场。
当然,这一切,最终都离不开“开放”二字。离境退税是观察开放的一个切口和纬度,当某些国家把国门关得越来越紧的时候,中国反其道而行之,坚定走对外开放的正道。上海既是开放政策的承载地,更是受益者,有理由期待更多“超前”行动,团结更多力量,把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
《200元就能退税,关税战下中国反其道而行优化退税意欲为何?》
栏目主编:简工博 文字编辑:简工博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林子璐 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