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持续性崩盘! 7月只卖1万台? 腾势: 俺不中嘞

刚才好奇查了下销量,7月份腾势品牌销量10686台。

整个乘用车市场中,品牌销量排名40位,相比于6月份下滑了5位,这个数据相当不好,说明比亚迪“拿下”赵长江的策略是正确的。

中国乘用车市场中,腾势是第一批高端品牌,比亚迪在2010年和梅赛德斯-奔驰联手打造的这个品牌,迄今为止走过了15年的历史。

最糟糕的也是这个,腾势之所以没做起来,核心原因就是在市场中“胶着”了太长时间,整整一代人见证过了腾势的一系列操作。

市场对品牌没有信心,不认为其是高端、有品、有价值的产品,是其无法立足于20万乃至30万以上市场的核心关键。

7月份,D9销量7600余台,一台车占到了整个品牌70%左右的销量。

Z9、Z9GT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两台产品,这两台车单月销量100多台、500多台,重金打造的两台车,单月销量只有数百台。

内部评估战略失败。

N9单月销量2000多台,严格意义上来说算是一种阶段性成功,毕竟N9相比于Z9定价更高,但销量明显起色。

至于N7,腾势自身将其边缘化处理,单月销量100多台,腾势经销商投资人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的用户去买这台车。

腾势的问题此前我们分析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1、赵长江时期一系列的营销问题。

高端品牌用户还是要看营销,腾势的定位就是“不便宜”,吸引的一定是高端、中产、高净值用户群体。

赵长江时期的营销策略,其实执行的是当下被不少人吐槽的“主理人”方式,用KOC的方式来营销,比如说直播、联动,将KOC推向台前。

豪华品牌营销讲究的是品质、调性。

将原本应该隐藏起来的KOC推向接近“品牌大使”的高度,在终端既带来不了转化,也形成不了品牌高度,退一步来看,豪华品牌矩阵中,这样玩的只有腾势。

事实也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2、产品规划的侧重点偏移

腾势迄今为止销量最好的车型还是D9,但这是一台MPV车型,相比于轿车、SUV,本身MPV就可以有溢价能力。

GL8相比于别克其他车型、赛那相比于丰田其他车型,定价都高。

主要是MPV群体的消费能力较强,也接受这部分溢价,偏向于MPV市场发展没有问题,但D9的更多用户群体是To B需求,也就是公务车市场。

家用车占比并没有想象中的大,事实上这种大尺寸MPV,既存在市场需求较小、又存在难以攻克家用车市场的问题。

腾势显然也知道这个问题,所以在积极的调整家用车的产品规划,但基本上都阶段性失败了。

N7的价格从35万下调到25万,依然是月销量100台的水平,N8则直接停产,这是两台从To B转向To C市场的车型,销量戛然而止。

腾势的想法很简单,要技术、要安全、要性能。

很快,针对高端、轿车、性能市场的Z9以及Z9 GT登场,其实我们当时对这两台产品的预估就是,定价在30万以内最合理。

一个是,能规避掉“交税”的无形消费压力,之所以说是无形压力,是因为很多人出的起这部分钱,但不想出。

另一个是,30万以内的新能源、轿车、性能轿车市场已经卷成了麻花,各大企业神仙打架,腾势Z9、Z9GT两台车相当于“自断筋脉”。

“我卖的更贵,我直接摆烂”。

去年上市的时候,腾势还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想用性能、大尺寸、长续航来作为卖点,结果就是市场不买单。

看看今天的销量就知道了。

N9其实还好点,知道下调价格,也凭借着SUV的大尺寸+大空间优势,成为了D9之后最走量的腾势车型,但问题是从销量上来看,2000台量级的销量,其实不及预期。

我要是没记错,当时赵长江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N9第一阶段销量3000台,第二阶段达到5000台,这是腾势N9的盈亏平衡点。

也就是说在第一阶段,N9就没有达成赵长江所说的销量目标。

第一阶段的预期达不到,市场的正向口碑就无法顺利传播,同时经销商信心也很难提振,必然会影响后续的销量目标。

客观来说,腾势今天的市场口碑、认知呈现以及销量表现,其实是不及比亚迪预期的。

去年,比亚迪完成了超过400万全球销量,今年预计销量达到450万量级,会更加恐怖,在这种强大的技术储备、资金储备、人才储备基础上,腾势获得的动能以及用户可转化基数,远远比其他国产高端车更多。

但遗憾的是,腾势却没能做出相应的成绩。

今年7月,赵长江和李慧岗位互换,外界认为曾经这个风光无限的腾势一把手退居二线,转入幕后工作。

接替赵长江成为腾势事业部总经理的李慧,此前负责“腾势方程豹直营事业部总经理”,内部表示这是轮岗,但外界认为这是对于赵长江无力负责更高目标、更长远计划的一种筛选。

比亚迪是强大的,无论是技术、品质、市场还是运营,都站在了市场的顶流位置。

但腾势却没能在比亚迪的强势期,作出该有的成绩,至今仍靠一台D9苦苦支撑,但很难为情的是,D9面对的对手越来越多。

梦想家、GL8 PHEV、传祺M8等等,这些车型在高端新能源MPV市场中屡屡斩获佳绩,D9一边销量下滑,一边降价促销。

也就是说,这一个月一万台的品牌销量,还是腾势在死守,这对于一个运营多年的高端品牌,且站在新能源风口中的比亚迪子品牌来说,其成绩是让人失望的。

品牌应该如何走,赵长江留给李慧的摊子,比想象中的难收拾。

但可以看出来,只能打顺风局的赵长江,在逆风局中的表现不及预期,李慧的登场,肩负着更重要的品牌雕刻、产品规划、设计调整、定价重塑以及渠道运营等等多重任务。

在这个压力如此之大的市场中,想做出成绩,靠的也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能力,而是体系的凝聚力、技术的储备力以及口碑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