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年坎坷, 5000 万用户! 情侣赛道恋爱记

从默默无闻到千万用户,从产品试水到赛道突围,情侣社交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本文回顾了一款情侣产品九年来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其在用户需求、产品迭代、商业模式上的关键转折点,也折射出整个情侣赛道的兴衰与演化。

近期,我在多个平台关注做社交项目的博主时,恰巧在B站刷到个采访视频——《5000万用户APP的9年坎坷发展史》,采访对象正是“恋爱记”创始人付小龙。

我将整个采访视频都完整看完了。其发展史是一部典型的互联网创业史,经历了从技术驱动到资本助推,再到遭遇寒冬、自我救赎,最终通过精准运营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历程。感兴趣小伙伴可自行查看完整版。

01专注于情侣关系的熟人私密社交

该产品的定位很清晰:为情侣提供一个记录相处、表达情绪、共享生活的私密空间。用户可以在社区里自由发言,满足他们在私密空间中记录、分享与寻求共鸣的情感需求。

它的“记录情侣点滴”功能其实并不陌生,在陌生人社交产品中也会有类似的功能。如“亲密空间/CP空间”让配对成功的用户记录彼此互动。

但区别在于——对于陌生人社交来说,这只是辅助功能;而对于该产品来说,它是核心场景。

在陌生人社交中加入“情侣空间”,往往会带来心理错位:当一方已经成为情侣,却仍然活跃在“陌生人交友平台”,另一方很容易觉得——“你是不是还在社交?”

这种信任风险,让情侣功能很难在陌生人社交里真正跑通。而该产品则反其道而行:从一开始就锁定情侣人群,打造熟人间的亲密社交。

02情侣社交的下游延伸

这种类型产品属于陌生人社交产品的下游。

当双方在陌生人匹配成为情侣后,就会有需求建立自己的私密空间。该产品便是抓住了这一环节,让情侣的关系能够从“相遇”延伸到“相处”。

我们当时其实也讨论过是否要做类似的产品。但考虑到我们已有一款相对成功的陌生人社交产品,用户量也不小,出于成本及没有工具产品的经验考虑,最后决定把“情侣空间”的场景直接植入现有产品中进行验证。

结果发现,其实用的人并不多——因为真正成为情侣身份的用户基数太少了。最终这个功能也就不了了之。回头看,这或许也是一种局限性:陌生人社交的主战场永远在“遇见”,而不是“维系”。

03熟人社交的天然裂变模型

情侣类产品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增长逻辑:一个人注册,就能带来两位用户。因为注册后需要对方输入邀请码完成绑定,双方解锁后才能进入专属的私密空间。

该产品的所有功能都是围绕情侣关系,打造出完整的功能体系:

记录类:动态日记、纪念日提醒、情侣相册;

互动类:情侣闹钟、情侣攒钱、情侣家园游戏、共享日程;

情感维系类:100件小事、恋爱任务打卡、纪念日成就、关系成长曲线。

每一个功能,都指向一个目标——让两个人持续互动。

04专注于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设计

1314恋爱打卡红包激励机制

情侣双方每天发消息发送含有“我爱你”的文字消息,冰完成增进互动的恋爱任务,即完成当日打卡。连续坚持365天,即可获得1314元奖励。

通过现金奖励来提高平台的留存与活跃及转化。活动是好玩但也带来争议点,在小红

看了部分用户对该活动吐槽贴。

情侣定位

3D地图方式呈现双方的出行轨迹。这个功能特别是对异地恋的情侣有很大需求空间。

05从用户反馈看隐私与亲密的边界

我看了不少用户反馈,挺有意思的:

更多希望能实时获取对方手机使用记录,如对方屏幕使用时间、浏览什么其他产品等。满足对方的偷窥欲。出于隐私安全考虑,平台应该是不会上线此功能的。

一起同步做事情。一起看电影,一起唱歌、一起听歌等。让线上的亲密更加真实。

及时通讯:音视频电话功能。该功能并未上线,我猜测可能出于安全考虑吧。毕竟情侣关系,聊天沟通过程中有些小情趣的私密场景。你懂的。

06从中学到三点经验

产品定位精准:聚焦情侣熟人社交人群且深挖痛点需求,避开与陌生人社交产品的直接竞争,做陌生人社交下游关系链的承接;

切入时机早:较早进入情侣社交赛道,积累了充足的自然流量(基本盘),形成先发优势,强运营深耕在这个领域做到Top级;

核心聚焦深度关系:相比追求“陌生人匹配”的浅层社交,该产品抓住了用户关系的存量价值——陪伴一段关系的全过程。

07结语

从“恋爱记”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情侣社交不是流量赛道,而是一条关于关系深度与长期陪伴的细水长流之路。

作为“陌生人社交”的下游,它天然承接着无数已建立的关系链。

在社交产品的世界里,陌生人社交讲的是“遇见”;情侣社交讲的,是“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