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水泥线上的“追光者”

水泥线上的“追光者”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杨帆

在葛洲坝钟祥水泥有限公司,王向华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从业30年来,他凭借着对工作的满腔热忱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从一名普通职工逐步成长为公司的中流砥柱,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整个水泥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995年,刚进入钟祥市水泥总厂的王向华,被分配到计量能源科。当时,公司的计量能源管理尚处于原始阶段,工作流程不规范、能源浪费现象严重。王向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他一头扎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书籍中,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力学、电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后,他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创新地提出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建立起完善的计量器具台账,对各类计量器具进行分类管理和周期性检定,确保计量的准确性;加强对生产用电定额的管理,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有效降低了公司的电耗。在他的努力下,公司电耗处于国内较先进水平,每年节约大量电费,公司也荣获荆门市能源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2000年,公司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新建2条水泥生产线。面对新生产线建设过程中电气化和环保类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王向华主动请缨。在参与生产线建设的过程中,他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积极借鉴行业先进经验,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例如,在电气设备的选型和安装过程中,他结合公司的生产实际和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优化配置方案,不仅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还降低了设备的采购和维护成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王向华深知技术创新对于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性。2023年,公司启动光伏发电项目,王向华担任项目总联络人。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他立下军令状:3个月内建成运行。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引进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清洗热光伏板。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还有效延长了光伏板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发电安全率和发电效率。项目建成投产后,2024年度累计实现发电600万度,创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同年,公司的循环水系统存在水池容量小、隔油沉淀功能差、冷却效果不佳等问题,导致车间板式冷却器故障率频繁。王向华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将目光投向公司拆除旧生产线时留下的大坑。他大胆提出利用这个大坑改建循环水池的创新方案。在改建过程中,他采用分级流动、沉淀、自然冷却等方式进行水的无动力净化、冷却,实现了循环水100%自给自足、100%循环利用。这一创新方案不仅解决了公司循环水系统的难题,还为公司每年节约补水电费近40万元,同时减少了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024年,面对国家“碳中和”战略部署和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王向华积极研究国家政策,分析应对策略。他力推非碳酸盐替代原材料应用,经过充分论证,公司选择使用造纸白泥用于碳排放交易。工艺部门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反复试验,确定了最佳配合比,预计每年可消化10万吨造纸白泥,减排二氧化碳3.75万吨。

王向华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导致他左手发育不全,生活和工作面临诸多不便。但他从未因此抱怨命运不公,反而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工作的热爱,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他常说:“公司给了我机会,我就要用努力和成绩回报公司。”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