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天下测地中间测空气! 青岛智造的全球测量“超能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赵波杨雪

“这次我们刚刚研发的工业级人形机器人AEON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亮相,首秀即焦点,AEON拥有接近人类的运动灵活性,就像是《环太平洋》电影的场景一样,AEON可以实现感应力的精准操控,从而让人可以精准操控机甲战士一样。”8月13日下午,刚刚从世界机器人大会归来的海克斯康大中华区商务运营事业群副总裁詹亚南感叹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之快!

作为全球测量界的老大,海克斯康在测量技术上实现了“上测天下测地,中间测空气”的无所不能,如今这家落户青岛高新区的外资企业,不断本土化,培育了近百家本土供应商,构建起精密测量领域的自主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智能制造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

技术破壁:

从0.9微米到0.28微米,青岛走出“大工匠”

2025年8月的青岛高新区,海克斯康智慧产业园内,一台台刚刚下线的超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正接受调试。这些“工业尺子”有的将启程前往国内的一家飞机制造企业,用于一款飞机机身关键零部件的精密检测,有的还要出口海外。“这是我们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自动化快速检测方案、这是我们管线加工制造及测量方案、这是我们航空大尺寸零部件检测方案……”在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的展厅内,商务运营事业群高级顾问孙智宏如数家珍地介绍海克斯康产品的应用场景,汽车车门的精确测量,飞机发动机叶片的自动化检测……其中,经海克斯康研发的激光跟踪干涉仪补偿检验的一台超高精度测量机显示其系统精度已达到0.28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0。

海克斯康超高精度测量设备精度从0.9微米一步步提升到0.28微米,历经20多年攻坚克难过程,这还要从青岛大工匠封善斋的精密人生说起。2004年,刚从南京理工大学工学硕士毕业的他,走进青岛前哨精密机械公司的车间,眼前的景象让他记忆犹新:“进口三坐标测量机的核心部件都贴着‘德国制造’,我们自己组装的设备精度只能达到0.9微米,连给波音供应零部件的资格都没有。”当时,全球高端测量设备市场被德国蔡司、日本三丰等巨头垄断,中国企业每年要花费数亿美元进口设备。

这位后来的“青岛大工匠”,在接下来的21年里只专注做一件事——将测量精度提升0.62微米。在海克斯康青岛研发中心,他带领团队攻克了高精度结构设计、超高精度误差检测优化及补偿、复杂曲面分析和评价软件等三大技术难关:

从影响测量机精度的各类误差分析入手,从框架材料、结构设计和热变形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测量机动态稳定;深入研究测量机动态特性的关键动态误差,建立高精度全系统误差补偿模型;研究基于复杂曲面的特征提取、数据过滤及校准处理软件算法,提高复杂曲面全特征几何量评价、数据处理软件。

在航空航天领域,海克斯康的技术突破尤为关键。C919大飞机研制过程中,机身壁板的装配精度要求达到±0.5毫米。传统人工测量需要3小时,且误差率超过5%。海克斯康为中国商飞定制的自动化测量系统,采用7轴联动测量臂配合结构光扫描技术,将检测时间压缩至20分钟,重复精度控制在0.03毫米以内。海克斯康的设备就像给飞机装配过程装上了‘高精度的眼睛’,让每一个铆钉的位置都精确无误。”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海克斯康独特的创新机制。公司每年将12%的营收投入研发,在青岛建立的海克斯康智能制造研究院,把中、德、意、瑞等全球先进测量技术汇聚于中国。2021年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的“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纳米级计量技术;2023年启用的“AI+工业软件实验室”,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C-DMISCN测量软件,将复杂零件的检测效率提升3倍。这种“全球智慧+本土创新”的模式,催生出16项全球首创技术。

本土扎

从“螺丝钉进口”到“技术反哺全球”

青岛基地的变迁是海克斯康本土化战略的最佳注脚。2001年,刚加入瑞典海克斯康集团时,工厂里90%的零部件都需要进口——甚至一颗用于固定光栅尺的特种螺丝钉都要从美国采购,单价高达1美元。如今走进海克斯康青岛产业园的零部件仓库,货架上85%的标签写着“中国制造”:威海某企业供应的气浮轴承,其间隙控制精度达到2微米;青岛本地供应商开发的花岗岩基座,平面度误差小于3微米/米。

这种技术赋能的模式在青岛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生态。海克斯康建立的“双智赋能中心”,每年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200多场技术培训,帮助某机床厂将主轴加工精度从IT5级提升至IT3级;与山东大学材料学院合作开发的陶瓷基复合材料,使测量机导轨寿命延长3倍。截至2024年,海克斯康在山东培育的本土供应商已达97家,形成从精密铸造、光学元件到工业软件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超过40亿元。

本土化的最高境界是标准输出。海克斯康参与了30余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其中80%的技术指标源自青岛研发中心的实践经验。更令人瞩目的是,其自主研发的OPTIV复合式影像测量,凭借对影像、激光、触测多种高精度传感器进行融合,成为全球手机头部品牌的质量检测标准,销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全球各地,让中国研发的测量设备成为全球几何量测量标准。“十年前我们引进德国技术,现在我们的软件反向输出到全球。”詹亚南自豪地说,青岛研发的影像测量软件已在全球装机1.2万台,市场份额超过35%。

链主担当:

从“设备供应商”到“智能制造服务商”

在青岛高新区这座占地200亩的智慧园区里,13000多个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数据,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理。当天的生产计划,系统会自动调度自动化料库,AGV小车设备,加工中心,检测单元,直至将产品运送回成品库,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这种“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管理,使设备综合效率(OEE)达到92%,较传统工厂提升30%。2024年,该园区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成为工信部推广的标杆案例。

作为青岛智能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海克斯康的带动效应辐射整个胶东经济圈。在东营,其赋智中心为57家石化企业提供设备质量检测,健康监测等服务;在潍坊,与歌尔股份共建的“精密检测实验室”,大幅提升VR头显镜片的检测效率;在济南,为中国重汽提供质量检测和工业软件解决方案,使新车型研发周期大幅缩短。这种“以点带面”的产业升级模式,2024年帮助山东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超过15亿元。

工业软件的云化革命正在改变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路径。过去,一套完整的CAD/CAM软件需要企业投入数十万元,还需配备专业IT人员维护。海克斯康推出的“慧质云”平台,将253款工业软件全部云化部署,中小企业按使用时长付费,初始投入降低90%。青岛某模具企业通过使用海克斯康的工业软件组合,新产品研发周期从45天压缩至28天,废品率下降62%。“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中国制造业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都能用得起顶级的核心工业软件。”孙智宏说。

丈量未来:

从“山东品牌”到“全球坐标”

在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台上,海克斯康最新研发的工业级人形机器人AEON正演示着0.1毫米级精度的零部件装配。“目前该机器人已经生产了十几台,我们正在准备工业人形机器人项目在中国的落地。”詹亚南介绍,这个融合了20项专利技术的“钢铁工人”,它是海克斯康沉淀两百年的精密测量基因,与AI技术、空间智能及多模态感知技术深度融合的结晶。AEON拥有接近人类的运动灵活性,相较于传统工业机械手臂占地面积更小,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人工的工作,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首秀即成为这场大会的焦点。

从1988年青岛前哨精密研究所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到如今成为全球测量技术的绝对领导者,海克斯康在山东这片沃土上完成了从“技术引进”到“标准输出”的蜕变。这家落户青岛高新区的外资企业,用“上测天下测地,中间测空气”的技术布局,构建起覆盖设计仿真、生产制造、计量测试的全产业链能力,更培育出近百家本土供应商组成的精密制造生态。2024年,海克斯康大中华区营收突破80亿元,其中山东贡献了35%的产值,青岛基地年产5000台测量设备,占据全球中高端市场32%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