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赌国运砸出来的八百年黄河安流
荣海生
黄河是一条福祸相依的大河。对于中华民族来讲,黄河的安澜,关乎国运,关乎黄河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历史上,实现黄河长期稳定者,唯东汉王景治河一役。这个历时一年、动用数十万军队的水利工程,实现了黄河下游八百年相对安流的奇迹。这项工程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治水的巅峰智慧,更揭示了中央集权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哲学。反映的是东汉王朝以举国之力重构人水关系的战略抉择。
《汉书·王莽传》记载:公元11年,黄河于魏郡决口,“泛清河以东数郡”。王莽征召善治水者近百人论证黄河治理,汇集了很多治河建议。然而,“王莽时,但崇空语,无施行者。”再加上王莽的祖茔在大河决口对面元城的缘故,王莽直接放任洪水东窜,河道南徙,导致“兖豫之地,十县九溺”,黄、汴混流,摧毁漕运命脉。《后汉书》记载:东汉建立后,阳武令张汜上书光武帝刘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张汜认为:治理黄河万事俱备只欠皇帝点头!于是,刘秀筹划派士兵治理黄河。这时浚仪令乐俊也上书:从前在武帝年间,人口众多,瓠子河决口尚且有二十多年。现在人口稀少,灾患还可以承受。而且国家刚经历过战争,再兴劳役,百姓就会有怨言。忙于稳固政权的刘秀叫停了治水的事。这场水患灾难持续60年之久,至汉明帝永平年间,“兖、豫百姓怨叹”,黄泛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已到了“城郭为墟,田庐尽没”的绝境。此时东汉立国已历四帝,中央集权巩固、府库充盈,治河已从技术问题升格为政治问题。
汉明帝刘庄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其执政大有汉武帝遗风。“帝生而丰下,十岁能通《春秋》”“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刘庄登基后,延续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集权苛察。他出兵征伐北匈奴,派遣班超出使西域,还引入佛教。汉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后汉书》的作者范晔称赞他:“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内外无曲之私,在上无矜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代十二。故后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
王景的起用堪称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完美结合。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河势进一步恶化,河水冲击汴渠,渠口水门沦入一片汪洋中。汉明帝想效法汉武帝堵决口,解决黄河决口改道问题。他召集大臣商议如何治理黄河。当时有人荐举了王景。王景曾经治理过浚仪渠,并首创“堰流法”分洪。当明帝询问治河方略时,他提出“河、汴分流,复其旧迹”的战略构想,精准切中“黄、汴互害”的症结。汉明帝很满意,决定治理黄河。夏天,朝廷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顺着冲刷的河道修筑渠道和河堤,彻底解决黄河水患。据史料来看,当时汉朝人口5000万左右,军队不超过40万,经济上朝廷减免税收,富豪庄园兴起。可见,汉明帝是下决心要赌一把的。王景亲自带队测量地形,勘测出一条从荥阳到千乘海口的新河道。王景安排打通山陵、疏浚壅塞、裁弯取直,清除水中沙石,在要害之处筑堤坝,每十里修造一座减水口门,保证汛期洪水由上一水门泄出,洪峰过后,经过堤外沉淀,使清水在下一水门归漕。千里大堤,一年修成。虽然王景十分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
王景治河,摒弃传统覆堵思维,大胆另辟蹊径:一是新开河道。沿泰山北麓开凿新河道,利用地形落差增强输沙能力,终结“地上悬河”危局,同时较旧河道缩短约五分之一。二是将汴渠与黄河分流,构建“河行北济故道,汴复禹贡旧迹”的水网循环体系。三是沟通濮水、济水等支流,利用支流分流约三分之一的含沙量,形成分洪分沙网络,使主河道淤积减缓。四是首创“十里立一水门”的调控系统,在汴渠引黄段设置可调节水、沙的口门,实现“分沙减淤”。通过多口门交替引水解决多沙河流引水难题,比欧洲类似技术早约1600年;采用“层土层夯法”筑堤,开创性使用石灰糯米浆黏合技术等。
王景治河的成功,本质上是制度优势与技术理性碰撞出的文明奇观。当东汉王朝以“百亿钱搏千年安”的气魄重构黄河命运时,不仅拯救了万千生灵,实现了“明章之治”,更塑造了中华文明“制天命而用之”的精神基因,为当代河长制提供了历史镜鉴。八百年安流期恰与“汉唐盛世”高度重合,印证着水利兴则国运兴的历史铁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今天,重审这段历史,既能触摸中华文明治水传统的深层脉动,也为破解现代治理难题提供永恒启示。
(作者单位 菏泽市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