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转内”,风起消博会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胡静漪
“外贸优品中华行”启动仪式现场。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组委会网上新闻中心 牛书培 摄
涌金君注意到,本届消博会的一大特色,就是突出展示国内的外贸优品,配套设置了外贸优品特色展区。“外转内”风起,置身外贸大省的浙江企业如何应变?
内销市场怎么转
14日上午,外贸优品特色展区里搭起舞台,首场“外贸优品中华行”产销对接会即将开始。涌金君发现,在这个展区里也有浙江企业的身影。
浙江凯喜雅集团品牌负责人王鹏铖早早来到现场,希望在国内销售渠道方面有所收获。作为中国最大的丝绸产品出口商,凯喜雅有90%的营收来自外贸,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美国、日本等高端市场。
说起关税,王鹏铖非常淡定:“我们经历过多次全球经济风波,在2015年就做了战略调整,没有那么慌张。”
经过多年实践,凯喜雅很清楚自己“转内”的弱项。
比如,出口大多是B端生意,对接代理商、经销商,对于自主品牌建设没有太多经验;国内市场的运行逻辑还没有摸透,认知和理念转变还需要时间。这也是大多数外贸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非遗草编工艺行业,舜浦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产销量首位。记者 张迪 摄
此外,舜浦还在与银行、文旅局等不同领域单位对接,希望以活动伴手礼的形式,更快进入到国内公众的视野。
在宁波展区,涌金君遇到了一群做中东欧品牌经销的创业者,从进口商品的角度看国内市场开拓,他们也遇到了相似的品牌问题。
兰月主要经销希腊、斯洛伐克的巧克力和酒,在她看来,要快速打开内贸市场确实不容易。“中国的产品太多了,不够知名,消费者就会优先选大品牌。”这些年,她跑展会、找代理、做营销,不断拓展平台和渠道。
但转换思路,这些产品有原料和品质优势,还有历史文化沉淀,“小众不等于不好,反而是稀缺。”这是她最近的思考。
“中国市场更新换代非常快,尤其是在电商选品时,如果能找到特色、讲出故事,小众品牌就有机会成为‘宝藏好物’,被年轻人接受。”因此,她也希望在消博会找到专业的电商合作伙伴。
多元市场怎么拓
除了转向内销,发掘海外多元市场也是应对关税的举措。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外贸企业都深知单一市场的风险。
比如消费电子类产品的不少元器件从美国进口,关税增加导致零部件成本上升;成品出口时,关税部分转嫁到商品定价,也冲击了美国市场的销量。因此,很多企业早已开始谋划“把鸡蛋分散在不同篮子里”。
走进浙江形象展区,浙江极客桥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演示照明无人机。作为全球唯一一家量产照明无人机的企业,极客桥近三年大力拓展多元海外市场。
毫微科技的3D打印手办。记者 张迪 摄
“日本是‘动漫之都’,本身有很庞大的二次元受众基础,去年我们尝试对接日本客户,很快受到市场欢迎。”浙江毫微科技3D打印首席运营官陈涛说。
目前,毫微科技的产品还进入到新加坡、南非等新兴市场。“近几月订单已经排队,制作周期从15天延长到20天甚至一个月。”他说,原本企业计划参加5月的中东欧博览会,但因为产能不足,将在明年继续开发中东欧和中东地区的业务。
事实上,即使没有“对等关税”,拓展多元市场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
“穿越周期的企业,不会去纠结不可控因素,而是始终推进全球化布局和供应链优化。”王鹏铖说,十年前布局的东南亚生产基地,近些年对冲了部分关税风险;今年,凯喜雅谋划在欧洲布局生产基地,同步推进转内与拓外,让海内外供应链体系更加稳定可控。
在美国“对等关税”的纷扰之外,中国的巨大市场向世界打开,全球71个国家和地区、4100多个品牌来到海南,拓展合作版图、共享发展机遇仍然是这个时代的核心命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