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天选之籽”在内蒙古落地生根

近日,肉苁蓉“太空种子”航空育种实验项目在国家林下示范基地额济纳旗浩林生态产业基地完成播种工作,标志着荒漠肉苁蓉“太空种子”进入“地面选育”阶段。

航天育种图。

航天育种,是一种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先进育种手段。这一创新的育种技术,涉及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入太空。在太空中,这些种子暴露于高真空、微重力以及宇宙高能离子辐射等独特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对种子产生诱变作用,导致其发生变异。

随后,这些经过太空历练的种子被带回地面,经过选育,旨在培育出新型种子和材料,进而发展出全新的作物品种。相较于传统的诱变育种方法,航天育种展现出了更高的变异率,可达3至4倍,同时显著缩短了育种周期,从大约8年缩短至仅需4年左右。此外,这种技术还赋予了作物高产、优质、早熟以及抗病力强等众多优势。

内蒙古,这片神舟飞船起落的温暖家园,不仅见证了中国航天人的辉煌征程,更见证了无数本土种子从这里启航,实现它们“上天入地”的梦想。自2008年起,这里便成了种子们探索太空、回归地球的起点与终点。

哪些太空种子在内蒙古落地生根?

2024年5月,15000粒太空马铃薯种子在内蒙古商都县试验田开展试验种植,标志着经过太空之旅的实生籽已进入大田鉴定评价阶段。

科研人员观测种苗的长势。

经过太空实验选育研发的长柄扁桃的新品种。

如今,在乌兰布和沙漠的4000多亩沙地上,经过太空实验选育研发的长柄扁桃的新品种在乌兰布和沙漠展现出令人振奋的生长态势。这些经过特殊处理的草种,不仅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能够顽强生长,更在防风固沙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效果。

“太空种子”的后代果蔬。

从1987年我国首次把植物种子送上太空迄今,30多次返回式搭载共培育出了超过200个通过审定的新品种,种植总面积超过240万公顷。目前,我国在育成品种数量和推广应用范围处于世界第一位,创造经济效益2000亿元以上。除了经济效益,航天育种也是新种质资源的有力补充。

航天技术的突破也在逐渐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少航天育种的成熟品种早已不是试验田里的观赏品,已经走进城市、端上了人们的餐桌,在你吃过的大米、小麦、青椒、油菜中说不定就有太空种子的后代哦!

监制:赵静

文案:马铃翔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央视网、内蒙古日报、额济纳融媒等

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