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发族学德语游欧洲,用新技能对话世界
72岁的孙志强退休前从事英文翻译工作,退休后动员妻子林文琴一同报读上海老年大学德语班,学了3年多。“德语是我们退休后选择的人生新挑战。”他们登上欧洲内河游轮踏上莱茵河之旅,在德国科布伦茨用德语同当地居民畅谈,“没想到70岁以后还能掌握另一门语言!”孙志强兴奋地把这一体验标注为此行的“高光时刻。”
教视大厦打卡。
4月11日下午,来自上海老年大学以及分校、教学点的银发学员走进教视大厦,分享他们加入中国首个国际银发康养学游项目“银发趣学游,圆梦看世界”的收获。在这个“不是游学是学游”的项目中,老年课堂从教室延伸至江河湖海,长者们以知识为舟,在探索世界中实现“学中游、游中学”的终身成长。
在“康养学游”大师体验课暨上海老年大学“乐学大讲堂”上。
“在斯特拉斯堡,导游带我们走进一栋历史建筑,讲述了《马赛曲》诞生的故事。”孙志强的老伴林文琴感慨道,“这些知识是我们过去旅游从未接触过的,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门。”在法国小镇的餐馆里,店员用中文向他们问好,老两口甚至随着音乐即兴起舞,“那一刻,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孙志强补充:“在老年大学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探索世界的勇气。”
去年12月发布的《上海市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丰富老年文娱业态,拓宽老年教育供给主体范围,鼓励培训机构开发针对老年人的兴趣类课程,支持老年大学与市场化机构合作……优化邮轮产品和服务,丰富老年人出游体验。而“银发趣学游,圆梦看世界”项目,正是政策响应与市场实践。
“招商伊敦号”在北外滩。
67岁的彭堤是上海老年大学朗诵团团长,她与丈夫——沪上知名滑稽戏国家一级演员杨元道,在“招商伊敦号”的15天学游旅程中,以“边学边游”的方式重新定义了退休生活。
邮轮上的“移动课堂”让他们耳目一新:图书馆里,早期航海器具与历史影像勾勒出北欧文明的轮廓;影院播放着《看不见的顶峰》纪录片;每天位于中庭的古典音乐演奏,让艺术鉴赏与自然探索交织。最有趣的,是大师厨房的法国菜烹饪课,从煎鹅肝的迷迭香用法,到背后的地中海气候知识,“连做菜都成了长见识的事。”彭堤笑言。
项目学员现场分享。
除了踏出国门、走上旅程的长者,还有更多银发学员通过项目的“康养学游大师课”获益。项目启动以来,上海老年大学整合文化、艺术、心理等领域10位专家组成“明星导师团”,在位于北外滩的维京游轮中国区办公室和上海教育电视台2个校外研学基地,开设19节“康养学游大师课”,惠及1200名老年学员。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课程内容涵盖欧洲艺术史、非遗手工艺、旅行摄影等,形成“校内课程打基础、校外实践拓视野”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此外,项目成果还包括7部电视专题片,经上海教育电视台制作播出,触达50万老年群体,实现“教育资源从屏幕到实地”的精准输送。
老年学员在维京游轮中国区办公室。
当天,2025年新一轮“银发趣学游,圆梦看世界”项目发布,包括新一批明星导师、成立“康养学游智友团”、增设“康养学游伙伴联盟”等新举措。在上海开放大学与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的指导下,上海老年大学继续联合上海教育电视台和维京游轮深化战略合作,构建“教育 文旅 康养”生态闭环,助力老年人康养学游一体化发展。
在游轮甲板上读书,在古城街头徜徉,在线下活动分享学游见闻,正如彭堤、杨元道所分享的:“25年婚姻,15天学游,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课堂赋予我们探索世界的勇气。”这场始于黄浦江畔的开放教育实践,为中国老龄化社会增添“老有所学、老‘游’所乐”的新注脚。
《不是游学是学游,圆梦出海看世界,他们从首个国际银发康养学游项目收获了什么》
题图来源:徐瑞哲 摄
题图说明:项目打卡点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