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形机器人“订单狂欢”? 行业经不起猛火快炒

9月以来,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订单狂欢”:9月2日,星尘智能宣布与仙工智能签订千台级工业机器人订单,计划未来两年在工业、仓储、物流等场景分阶段部署,这是国内人形机器人首笔千台级商单。

星尘智能机器人星尘智能官方

仅两天后,优必选再传捷报,与国内某头部企业达成2.5亿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以WalkerS2为主力产品交付,刷新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单笔订单纪录。

回溯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已超83个,合同金额合计近3.3亿元,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仅三家企业就分走了六成的市场份额。

然而,看似繁荣的“爆单潮”,背后潜藏的是行业的深层隐忧。

从早年新能源车企亿元大单因技术欠熟、场景水土不服集体跳票,到特斯拉Optimus原定2025年量产5000台的计划屡屡延后,再到机器人世界模型落地面临的技术壁垒,都预示着行业尚未进入成熟阶段。

对于尚处于“路线未收敛”阶段的行业来说,这样的“明星事件”是必需品,它们替行业完成全民科普,把人才、资金、政策注意力一次性拉到同一条赛道,也为后续“耐心资本”入场提供故事入口,让长钱愿意留下来。

狂欢之下更需冷静沉淀。眼球和订单是早期行业不可或缺的“燃料”,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把聚光灯错当成终点线,把故事直接当财报。

资源是种子,而非柴火

在具身智能产业中,技术路线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以具身合成数据领域为例,目前就存在“视频合成+3D重建”与“端到端3D生成”两条主要技术路线的激烈争论。前者通过先生成视频或图像,再重建为3D数据,最终转为结构化语义模型,像李飞飞团队的“世界模型”项目、群核科技的SpatialLM和SpatialVerse均采用该路线。而“端到端3D生成”则运用图神经网络、扩散模型等直接合成结构化空间数据,像ATISS、LEGO-Net等模型便是这条路线的代表。

现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路线还处在发散期,不管是整机结构、驱动方式、控制算法,还是大模型如何耦合,都远没到能确定下来的地步,在技术路线收敛的信号明确之前,也不该对单一技术路线过度投入资源去“喂养”。

种种矛盾因素之下,资本越是狂热,就越得克制住“一把梭”的冲动,这在行业里的共识已经越来越清晰。

也正因为如此,主流机构内部已经悄悄划出了两条红线:一是,单团队人数不能超过100人,二是,要是单轮融资金额和团队当前阶段不匹配,就不跟投。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把有限的试错资源拆成更多“小样本”,让不同的技术路线能平行推进,而不是把所有柴火都塞进一口灶里,早早把锅底的“水”给烧干。

订单是试纸,而非勋章

2025年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被订单金额和签约数量两大指标裹挟着向前,头部企业与腰部玩家均加入这场机器人“抢单大战”。

头部阵营中,优必选以及其面向工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可以说是“订单收割机”。7月18日,其刚以9051.15万元中标觅亿汽车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创下当时全球人形机器人单笔最高中标纪录;仅一个多月后,2.5亿元大单再度落袋,按WalkerS系列机器人约30万元/台的市场价估算,此次订单涉及机器人数量约800台,虽不及星尘智能的“千台级”规模,但金额再度刷新行业峰值。

优必选机器人

星尘智能则以“千台量级”打破行业订单规模纪录。此次与仙工智能的合作,聚焦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等核心场景,计划分阶段部署上千台AI机器人。

具体来看,仙工智能此前聚焦于轮式物流机器人研发,这类机器人主要依赖导航线行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明显的“最后一米”短板:没办法完成随机物体的分拣工作,只能搬运规格统一的大箱子,在灵活性和场景适配性上有不少局限。

而星尘智能为仙工智能提供的人形机器人,则需要针对性解决“非规则场景搬运”“随机物体抓取”这些轮式机器人搞不定的难题。

星尘智能之前在WRC展示的Demo,展示的抓取对象还都是橡胶玩具一类物品,虽然对外宣称“能抓取随机物品”,但这套能力是否可行,还没经过工业场景下长期、大规模的实际验证。

此外,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凭借着多线中标以巩固市场地位。

6月,两家企业联合拿下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项目,总金额1.24亿元——智元中标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采购包,预算7800万元;宇树科技则拿下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灵巧手采购包,预算4605万元,相关订单面向“多元的应用场景。”

9月2日,智元机器人再入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3102万元项目拟中标名单。而宇树科技更以“中标次数”领跑行业,上半年直接中标7次,且在多个集成商中标项目中,其机器人作为标准设备被纳入,适用场景包括通用场景、工业场景等。

为支撑订单落地,智元机器人已构建起全产业链合作网络:联合富临精工、中移信息、蓝思科技等上市企业合股建厂,还收购上纬新材,将材料、制造、应用环节打包,试图解决量产瓶颈;宇树科技则选择绑定资本航母,通过资本运作加速产能与技术落地。

从订单金额看,2025年上半年的3.3亿元订单蛋糕中,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三家分走六成,形成“三足鼎立”格局。资本的密集入场更放大了这场订单竞赛。

尽管近期机器人行业订单金额屡创新高,但绝大多数合同的交付节奏都透着谨慎——几乎都是先交付50到100台,等在实际场景中跑通流程、验证效果后,再逐步扩大交付规模。

这样的交付模式,其实藏着双方的顾虑:对采购方来说,先用小批量订单试水,能更稳妥地测算投入产出比,避免盲目大规模采购带来的风险;对机器人企业而言,借助真实场景的工况测试设备,刚好能发现技术短板,进一步优化硬件可靠性和软件适配性。

行业若只盯着订单数字狂欢,很容易陷入“比规模、拼金额”的竞赛,忽略落地的核心价值;唯有把每一笔订单都当作场景验证和技术迭代的“试纸”,才能让发展回归场景需求推动技术升级,技术成熟适配场景落地的正常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