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尔巴尼亚AI采购部长说起
转自:中国改革报
□张守营
阿尔巴尼亚总理拉马提名人工智能“Diella”担任公共采购部长,成为全球首个AI部长,而中国多地正在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实践“AI+采购”,一场技术赋能政务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
这位虚拟AI部长穿着传统阿尔巴尼亚服装,将审查政府与私营公司签订的每一份招标合同,并客观评估每份合同的优点。拉马表示,“Diella”能确保所有公共采购招标过程“100%干净”。
不同于阿尔巴尼亚的做法,中国路径是多元探索而非单一符号。
与中国AI采购应用的多元化相比,阿尔巴尼亚的AI部长更像是一个集中化的符号。中国各地正在开展多种“AI+采购”实践,这些实践更注重实际功能而非象征意义。
2025年9月,武汉市江汉区财政局上线了“政采智脑”试用模块,它具备“智能答疑+信息搜寻+辅助分析”三位一体功能,为政府采购服务与监管注入科技动能。
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则实现了AI机器人自主开标,完成了从“不见面交易”到“智能化值守”的重要跨越。AI机器人自主主持开标过程,效率提升40%以上。
中国企业的“AI+采购”应用已经覆盖全流程。湖南百晓生集团的“AI标书精灵”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技术解读招标要求,快速生成标准化标书。
智能系统能够全流程可视化监控投标进展,及时提醒潜在问题,大大降低了废标概率。这些应用正在改变传统采购模式的面貌。
中通服创立公司研发的“采购供应链大模型”则实现了需求预测准确率达85%,采购方案编制效率提升40%,智能评标客观分准确率达到90%。
阿尔巴尼亚任命AI部长的核心诉求是杜绝腐败,中国也在通过AI技术提升监管能力。博思数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AI自动抓取异常交易数据,精准识别围标、串标等风险特征。
摩智网络科技在“四类”违法违规行为审查、行政裁决改革中“用活”AI,还将风险预警场景纳入智慧监管“版图”。
智能监管系统显著增强监管穿透力和主动性,提升监管效率与覆盖面,保障采购流程的规范性与透明度。
尽管前景看好,但“AI+采购”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兼容性是首要障碍,许多政务部门信息系统架构老旧,需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升级改造。
数据问题更为棘手。采购数据分散在多个部门,存在不完整、格式混乱、访问困难等问题,直接影响AI分析效果。
同时,采购与政务数据中的敏感信息处理规范性不足,可能引发数据泄露风险,损害公共利益和政府采购公信力。
算力支撑和制度空白也是难题。政务与采购场景对数据安全要求极高,通用算力难以满足AI对实时性、稳定性的要求。AI在政府采购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决策责任认定问题尚未解决。
面对挑战,中国采取了与阿尔巴尼亚不同的路径——产业合力共建生态。中科曙光从底层基础设施发力,联合20多家企业发布中国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
浪潮集团则聚焦场景落地,构建人工智能工厂(AIFactory),打通数据、设备与实验研究的壁垒,让AI模型能快速适配政务场景。
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大赛“采购与供应链赛道”决赛中,多个央企和科技公司同台竞技,展示AI在采购供应链领域的创新应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物流供应链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渗透率已超过37%。
采用智能采购供应链的企业,采购效率可以提高30%以上,采购周期可以缩短50%以上。
六安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创新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评标评审专家抽取”大模型应用场景,已服务各类工程建设项目495个,模型对项目关键信息识别准确率达90%。专家专业推荐符合率达95%。
总之,中国探索的是一条“政策引导、产业支撑、企业实践”的多方协同路径。
尽管仍有挑战,但可以预见,在各方合力下,AI将推动政府采购迈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强公信力的新阶段。这场静悄悄的变革,不仅关乎技术应用,更关乎如何让公共资源分配更加阳光、高效和公平。
从阿尔巴尼亚到中国,从一位部长到一群企业,虽然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让技术服务于更好的治理。这或许就是AI最能发挥价值的地方——不是取代人类,而是帮助人类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