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涨价52%, 还想拿下中产? 这家“穷鬼乐园”在中国开不下去了?

过去十年,迪卡侬是最接地气的户外品牌之一。

产品全、价格低,一线城市边缘的大店、宽敞的货架、能试用的球拍和瑜伽垫,是很多年轻人第一次接触运动装备的地方。

但最近几年,这家平替之王正在变得越来越陌生。

公开数据显示,迪卡侬2024年全球营收增长3.8%,但净利润同比下滑15.47%,降至近四年最低。

这背后的压力,不止是原材料和物流成本,而是它在中国市场的定位越来越模糊。

01

过去几年,很多消费者明显感觉,迪卡侬的价格悄悄变贵了。

比如,原本249元一件的抓绒衣,现在要卖到499元,几乎翻了一倍,常见的登山背包,涨幅也接近100%,更夸张的是,一些高端山地自行车,价格甚至飙到七万元以上。

这不再是几十块、几百块的差距,而是直接打破了过去大家对迪卡侬实惠的印象。

买的人开始犹豫了,这个价位,还能叫“性价比”吗?

短期看,这是成本转嫁,但长期看,它撕裂了迪卡侬原有的消费群。

性价比用户流失,原本的价格敏感人群不再埋单;而品牌认知没有完成重塑,高净值人群也不愿接盘。这种失焦,比涨价本身更危险。

其实,迪卡侬早就意识到自己在市场上的位置变得尴尬了。

早在2022年,它就提出要从零售商,转型成有品牌力的专业运动公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迪卡侬这两年做了不少动作。

首先是从外形开始。它换了一个更扁平化的新logo,品牌主色也从原来的深蓝色改成更醒目的亮蓝,整体视觉更轻、更年轻,想要靠这一步来吸引新一代用户。

接着是在产品线上动手。过去的迪卡侬以大众入门款为主,现在则新增了多个细分品牌,比如主打跑步的KIPRUN、公路自行车的VAN RYSEL、攀岩用具的SIMOND、甚至还有专做狩猎装备的SOLOGNAC。

这些专业线的设立,目的就是想向中高端运动市场靠拢。

在门店上,迪卡侬也不再开那种3000平米的大卖场了,而是转向更小巧的社区型门店,控制在1000到1500平米左右,位置也从郊区转进了城市核心商圈,离中产消费者更近。

另外,品牌在营销上的打法也有了明显变化。

比如,他们请来了曾在lululemon工作、对社群运营很有经验的张晓岩担任中国区首席营销官,专门发力女性用户市场,推出一系列主打瑜伽和日常穿搭的新产品线。

这些改革方向本身没有问题,思路也算清晰。但问题是落地效果远远没跟上。消费者的认知还没转变,品牌形象也没真正立起来,反而把原来那批讲性价比的老用户给作没了。

02

2025年3月,迪卡侬更换全球CEO,提前结束了上一任高管的任期,表面是正常轮替,实际反映了内部对转型节奏的不满。

随后便是传出出售中国区30%股权的消息,估值约10亿美元。

无论出售是否成行,都说明迪卡侬正试图引入外部资本、缓解局部市场承压、寻找新的突破口。

但这场变动,已经不是单纯的管理层调整,而是一个巨头品牌试图翻身的临界点。

迪卡侬的问题,不只是价格策略,而是涨价之后没有换来身份认同。

如今的中产在选运动装备时,更看重的是品牌定位、设计语言、社交语境。简言之,产品背后的“故事”变得比功能更重要。

lululemon代表的是“自律与松弛”,HOKA强调科技感与轻量体验,始祖鸟象征专业与审美,并形成社交标签。

而迪卡侬,至今仍停留在性价比的产品印象中。

这一心智非常稳定,也非常难撼动。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迪卡侬现在推出高端产品、进驻核心商圈、签下运动员代言人,仍然没法在“中产三件套”中占一席之地。

向上兼容远比向下覆盖复杂得多。服装和器材都可以提价,但品牌认知和身份信任不是一夜之间建立的。

03

对品牌来说,最怕的是失去清晰的用户定位。

过去,迪卡侬是大众选择,有明确的目标人群和价格区间,现在,它既不够高端,也不够便宜,逐步脱离了原有的护城河。

从企业经营角度,涨价本身不可避免,原材料、人力、租金等各方面都在上涨。但问题是:涨价之后,企业如何管理好“价值感的预期”?

如果涨价伴随认知升级、服务改善、用户体验提升,消费者愿意接受;但如果仅是数字上升,体验没有同步变化,那它带来的不是利润增长,而是信任透支。

现在的迪卡侬,正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一方面,它的产品价格已经上去了,但价格却还撑不起品牌感,消费者并不觉得它高端。

另一方面,原本追求性价比的用户群体也在慢慢流失。价格变贵之后,不少人干脆转向拼多多或者更便宜的国产品牌。

与此同时,公司内部也在发生变化。高层领导接连调整,业务方向频繁调整,甚至还有传闻称迪卡侬打算出售中国区部分股份,意在引入新的资本。

这些迹象加在一起,说明它的转型并不顺利,无论是产品、品牌还是组织结构,都还在找路子,但到现在为止,还没跑通。

从过往经验来看,品牌走中高端路线的成功者不少,但真正能稳住根基、稳步上浮的并不多。很多企业最后走的是折返路线:想向上,但最终还是回归原本的群众基础。

迪卡侬能否成为例外,关键不在于它能否推出贵的商品,而在于它能否讲清楚自己未来想成为谁的品牌。

当“平替之王”不再便宜,“专业品牌”又未站稳脚跟,这家法系运动巨头,正被动等待一个新答案。

下一个拐点,或许就藏在这10亿美元的交易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