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大学生电影节青年电影人论坛聚焦影像实验与时代想象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4月25日,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青年电影人论坛——影像实验与时代想象”举办。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李小明在致辞中指出,历经32载春秋的大学生电影节已成为青年创作的重要平台,值此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青年影人正以锐意创新的影像语言实现艺术突破,书写新时代光影日记。他寄语青年创作者既要秉持浪漫主义探索实验影像与先锋叙事,又要立足现实主义深描时代脉搏,通过思想碰撞激发创作灵感,以精品力作展现时代气象。

在圆桌对谈环节中,导演蔡杰分享了他对创作的理解。他将纪录片比作“电影学院”,强调创作的学习过程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与再构。崔志佳导演从创作实践的角度提出,把握喜剧节奏的诀窍在于将剧本化繁为简、根据演员的特质安排包袱。他遵循“贴地飞”的创作原则——既要让故事贴近生活,又要有“无厘头”的飞跃式想法,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导演高朋以新作《老枪》为切入点,探讨了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层思考。他提到,真实事件改编往往容易陷入“事件主导”的窠臼,而真正的创作应从人物内心出发,通过个体与时代的冲突折射社会图景。

在论坛主持人提问环节中,李冉导演围绕其电影创作理念回答了相关核心问题。如在艺术与商业平衡上,她以个人情感困境为切入点,思考亲密关系的复杂性,同时面对市场对“女性电影”的定位挑战,寻求作者表达与观众需求的平衡。李冉的分享展现了其对真实感、留白叙事及创作自由的坚持。

在谈及对时代想象与影像创作的主题理解时,导演杨荔钠表示,时代不是命题作文,创作也不该陷入单一视角。对她而言,影像如光,现实则像棱镜,当光穿透生活,才折射出万千可能。她拒绝悲观与消极的情绪,更提倡一种顺其自然、与时间同行的创作态度。

论及影像符号,张中臣导演对其导演作品《最后的白牛》中的符号“白牛”进行了注解。他提到创作结合现实、梦境与虚构,以“燃烧”的直觉驱动独特影像语言,扎根乡土情感。他的分享展现了其对真实生活的敬畏、对乡土的情怀及创作中的自我追问。

本届青年电影人论坛,青年影人们以多元创作手法阐释时代命题——从纪录片凝望到蒙太奇转译,从“贴地飞”喜剧到“热压抑”美学,既致敬电影百年历程,亦直面技术革新与人文坚守的碰撞,不仅是思想交锋的切片,更是点燃未来影像星火的燧石。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能见证更多中国电影在裂变中生长的蓬勃力量。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