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打不沉也要打痛:胡塞导弹围攻美航母,美军百万拦截导弹换千元无人机

2025年4月中旬,红海再起战火,美军的一次空袭彻底点燃了胡塞武装的怒火。目标是也门荷台达省的拉斯伊萨港,发动者是美国海军;回应者,则是那个被西方长期视为“边缘武装”的胡塞力量。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消息,胡塞武装几乎在第一时间便作出强硬回应——大量导弹、巡航弹、自杀式无人机一齐升空,直扑美军在中东海域的两支航母打击群:位于红海南部的“杜鲁门”号和位于阿拉伯海南部的“卡尔·文森”号。

对“杜鲁门”的打击主要依靠陆基导弹与无人机,可以在射程内实现较为密集的攻击。而“卡尔·文森”号航母的目标位置则超出常规打击半径,胡塞动用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对一个长期被压制的地区武装来说,这是一场几近殊死的“宣战”。

火力够猛,精准不足

然而,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复仇之战”,最终未能击穿美军航母战斗群的钢铁防线。美方舰队在电子战和拦截能力上显然领先几个时代。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如同水面移动堡垒,将胡塞发射的大多数武器拦截在海域边缘。

失败的直接原因之一,在于情报空缺。胡塞虽勇,但情报系统匮乏,无法精准锁定高速航行的航母群。即便有弹可射,难点在于“看见目标”,更难在“实时修正”。没有可靠的中继无人机、没有远程制导支持,这场打击注定只能是“试探性乱拳”。

然而,即便“无功而返”,也远非“白打”。胡塞一次次“骚扰式”打击的背后,是一场经济消耗战的预演。

千元换百万,美军被动应战

胡塞使用的自杀式无人机,基本由伊朗支持制造,单价不过2000美元上下;而拦截它的美军“标准-6”导弹,一枚价格则动辄上百万。若攻击频率持续拉高,美军或许赢得战术胜利,却输在战略持久战上。弹药库存的消耗与后勤成本的拉升,将成为美国海军无法忽视的财政黑洞。

这正是胡塞的“穷人战争”策略:以廉价无人机撬动超级大国的财政神经。战场上不一定要赢,但要让对手“赔钱赔到怕”,才是游击战的最终逻辑。

美军再失“死神”,胡塞打出实战成果

胡塞的战果不仅限于海面。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在也门首都萨那上空,胡塞武装成功击落一架美军MQ-9“死神”无人侦察机。这款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一向被美军用于精确打击与情报搜集,价格高达三千万美元。

但击落它的方式,却几乎带有“土制传奇”的意味。胡塞武装将老旧苏式雷达系统进行改装,外挂电视导引模块,同时改良导弹制导方式,实现了低配版“红外 雷达锁定”双通道。2021年,这种组合甚至击落过一架沙特F-15战机,如今再度发威,显然并非偶然。

这场看似简陋却高效的击落行动背后,是胡塞数年积累的反制经验与实战磨练。它们缺乏昂贵的战术链路系统,但善于在废墟与沙尘中,用最朴素的手段逼迫敌人交出代价。

火力不缺,信息匮乏——胡塞的软肋正在暴露

即便如此,胡塞武装的真实短板仍无法掩盖:他们并不缺少勇气与火力,也不缺导弹和无人机,真正限制其打击效率的,是情报能力和中继系统的落后。

目前,胡塞尚未建立起独立稳定的电子战与数据链系统。没有远程中继无人机,导弹发射只能“盲射”;没有地面或空基的实时数据传输系统,即便捕捉到目标,也难以执行“动态打击”。

这意味着,若胡塞无法在未来几年内补足这一关键能力,其火力优势终将在更复杂的战场格局中消解。更重要的是,美国虽在财政层面吃紧,却依旧能依靠全球军事产业维持“控场”。而胡塞,则必须争分夺秒,从伊朗、黎巴嫩甚至朝鲜等“边缘伙伴”那里,补足技术断档。

战术突破掩盖不了战略瓶颈

胡塞这次“报复”行动,虽未能击沉美舰,却彻底打破了红海与阿拉伯海的战术平衡。从“死神”坠落到航母拦截成本暴涨,胡塞用一波“非对称战争”向世人展示:弱者并不一定沉默。

但若不能完成情报系统的现代化建设,这场战争,胡塞仍会打得艰难。无论导弹有多猛,若缺“眼睛”与“大脑”,终究难以穿透重重钢铁防线。而美军,只需等着看胡塞下一次“盲拳”,再决定如何回应。

此战,不是终局,而是拉锯的开场。红海之上,硝烟未散,胜负未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