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名“群演”撑起一台戏 四川巴山大峡谷全景再现传统土家婚俗
封面新闻记者 罗轩 摄影报道
4月27日下午,离巴山土家婚俗非遗秀正式演出还有三天时间,作为这台戏的导演,向海燕邀请到中央电视台原导演曲良平,到巴山大峡谷进行现场观摩指导。演出过程中,曲良平一边欣赏着表演,一边与向海燕交换着意见,向海燕仔细地将这些意见一一记了下来。
演出现场
巴山土家婚俗非遗秀,是四川达州巴山大峡谷景区准备今年五一期间推出的一场表演秀,以传统土家婚嫁为题材,融合钱棍、唢呐、锣鼓、高跷、竹伞、绸扇、车灯等传统民间文艺样式,让到景区游玩的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传统土家婚俗,过一个热闹又有意义的五一假期。
演出现场
“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在思考谋划如何以土家婚俗为题材打造一台戏,今年开年后,立即着手前期剧本编排等工作。”达州市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专职副书记向鲜明说,这台戏的总体原则是“群众有热情、游客有兴趣”。
群众有热情就是让群众积极参与其中,这台戏108名演员全是非专业演员,都是本地群众和职工;游客有兴趣就是要激发游客看下去的兴趣,并在表演过程中互动起来,让游客离开后还能记住点什么。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十大流程 全景再现传统巴山土家婚俗
“张大姐、李大哥,走喽,彩排喽!”27日傍晚,家住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街道附近的群众,早早地吃过晚饭,开始呼朋引伴地向白虎广场、摘月廊桥一带聚集,有的是作为演员去参加土家婚俗非遗秀彩排,有的则是去看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在这场表演中,有着怎样的表现。
当晚7点,将是这台戏倒数第二场彩排,也是A组演员的最后一场彩排,大家都格外重视。早在下午4点,负责后勤及音控工作的文旅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曾祥、杨青松、赖贞娜等人便赶到演出场地,认真检查着设备,做到万无一失。
曾祥等后勤工作人员早早地来到演出现场检查着设备
“为了确保演出效果不受场外因素干扰,我们这次将演员分成了A、B两个组,15个角色都有A、B角,共108名演员。其中,只有两个演员是我们文旅中心的职工,剩下106名演员全是本地群众。”曾祥说,这台戏能成功,离不开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铛铛铛!”随着一声声锣响,当晚7点彩排如期进行。
先是在白虎广场司锣开道引宾朋,接着在摘月廊桥青阶踏歌迎远客、廊桥欢歌接亲行。随后,表演队伍穿过摘月廊桥,来到渡口里古镇的民俗大舞台,土家三关招佳婿、泪洒闺楼哭嫁情、支客司趣话逗新郎、红绸盖首背娇娘、花轿喜归连心亭、同心亭下拜花堂等流程依次在这里上演。最后,大家一起摆手热舞庆礼成,宣告演出的结束,全程约50分钟左右,十大流程全景再现传统巴山土家婚俗。
“之前只是看过剧本,这是第一次现场看演出,很感动。”看过表演的曲良平表示,这台戏以本地土家婚嫁为题材,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非常接地气,更难能可贵的是,演员都是本地群众,能够呈现出这样的效果非常不错。
唐小婷一家三口同时参演
群众演游客乐 一家两代三口积极参演
4月3日,开动员大会;4月4日,选定角色;4月7日,开始排练;4月27日,倒数第二次彩排,已能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4月30日,将正式首演。这是土家婚俗非遗秀这台戏的时间表,给人带来很多的意外和惊喜。
“短短20天时间能把这台戏呈现在大家面前,非常不容易,既离不开导演团队的编排指导,更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期间,基本没有群众因为私事耽误,不来参加排练的,大家的热情太让我很感动。”向鲜明动情地说道,我做了这么多年文化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能让这么多群众站在一起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曾祥说:“在前期征集演员过程中,群众都是踊跃报名,根本不用发动。一方面土家人的血液里本来就流淌着能歌善舞的基因,另一方面大家都想为景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演员中,既有70多岁的大妈,也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更有一家两代三口人都在里面参演。”
演员们陆续就位
37岁的唐小婷平时在家照顾小孩,也是乡里民间艺术团的舞蹈演员,看到选角消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让她没想到的是,父母听说后,也都来报名参演。“父亲在表演队伍里抬抬货,母亲则负责背背篓。”
参演这样一台婚俗大戏,让父亲唐大明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代,“我们那时结婚基本就是这些流程,那时左邻右舍有结婚的,我们都要帮忙去抬抬货。现在交通便利了,至少有10年都没有抬过抬货。”
“白天在景区里面干点修修补补的事情,晚上就来参加排练,一点都不耽误。”刘学也是乡里的文娱爱好分子,在这台戏里面,他一个人上蹿下跳,分饰几角。但是,他却乐在其中。
刘学下班后带着孩子准备参加彩排
像刘学这样白天为自己生计忙活,晚上抽空为景区发展出力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可能白天还在地里干农活,晚上摇身一变就成了景区的演员。
向鲜明说:“我觉得这既是一份热爱,更是一种自觉,作为巴山大峡谷人的文化自觉。他们以前是景区的建设者,现在是景区发展的参与者,以后成为景区发展的受益者。”
向海燕(中)邀请中央电视台原导演曲良平(右)现场指导
三台大戏同上演 文旅融合走上新高度
如何丰富巴山大峡谷演艺产品的形态,并让文旅深度融合,是达州市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去年10月挂牌以来,以马春霞为“班长”的一班人一直在思考谋划的问题。
今年清明节期间,巴山大峡谷作了一个大胆的创新尝试,让原本在剧场的“巴王”、“巴后”等《梦回巴国》里的角色走进景区的山水之间,以沉浸式演艺方式重现远古巴人春祈盛典。这次创新尝试也是文旅深度融合的一次实践,收获了游客和网络上的一众好评。
尝到了创新带来的甜头,达州市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马春霞进一步提出,景区既要有顶尖团队策划、专业队伍演绎的《梦回巴国》,又要有群众广泛参与汇聚而成的《沉浸式巴山土家婚俗非遗秀》,既有付费的,又有免费的,从而实现景区演艺产品的多元化。同时,解决“游客为什么来,来了干什么,走了记住什么”的问题。
演出前两名外国游客身着土家服装与演员们合影留念
清明期间收获好评的沉浸式实景互动演艺《祈福巴山 万物共生》,经过进一步改编后,将以《巴山迎客 山河共生》户外沉浸式演艺的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五一期间,将与《梦回巴国》和《沉浸式巴山土家婚俗非遗秀》一起,形成景区演艺产品的三驾马车,共同抢滩五一文旅消费市场。
达州市民刘女士早早地就在开始谋划五一的出行游玩计划,听说巴山大峡谷演艺有上新后,便将出行的视线从远处拉回到巴山大峡谷。“几年前带孩子看过《梦回巴国》,孩子一直念念不忘,干脆趁这个假期去二刷《梦回巴国》,顺便看看土家婚俗非遗秀和户外沉浸式演艺。”
为了满足游客能同时观看几场演艺的需求,巴山大峡谷将户外沉浸式演艺的时间安排在上午,另外两场演艺都在晚上。“白天在景区游玩看表演,晚上吃了饭还可以继续观看《梦回巴国》和土家婚俗非遗秀,两场演艺无缝衔接,完全不担心看得太晚影响休息。”
同时,五一期间巴山大峡谷还推出了峡谷徒步、音乐露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能在此深度体验、沉浸式游玩。从最初的文旅扶贫景区,到如今的文旅深度融合,巴山大峡谷正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姿态,走出属于自己的文旅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