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见证技术落地的务实转型
2025 年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再次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焦点。当上海车展的聚光灯扫过一辆辆搭载高阶智驾辅助系统的展车时,熟悉企业的行业内人士能够捕捉到一个微妙的变化:车企的叙事中心正从 " 颠覆性创新 " 转向 " 务实进化 "。
华为 ADS 3.0 强调 " 系统安全冗余设计 ",蔚来 NOP+ 推出 " 全场景辅助驾驶分级订阅 " ……。这种集体性话语转向,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政策、需求与技术三重力量交织下的深刻转型——从追逐技术噱头到回归价值本质,从颠覆性叙事到系统性重构,一场静默的行业革命正在发生。
从野蛮生长到规则重建
过去五年,中国智能辅助驾驶赛道经历了近乎野蛮的扩张期。车企将 " 媲美 L4 级自动驾驶 "、" 全场景脱手 "、" 车上睡一觉就到目的地 " 作为营销的物料,持续向消费者灌输。而地方政府竞相开放测试道路,资本在 " 无人配送 "" 车路协同 " 上大肆押注。一时间似乎 " 全民智驾 " 的时代马上就要到来。
不过,近期多项相关政策出台,监管开始收紧,倒逼车企调整技术路线。在 2025 上海车展上,多家企业主动将宣传重点从 " 取消方向盘 " 转向 " 安全冗余 "。华为乾崑 ADS 4.0 系统虽宣称 " 已具备量产条件 ",但在车展中重点展示其毫米波雷达冗余设计,强调极端天气下的 AEB(自动紧急制动)性能,而非完全无人的驾驶能力。蔚来则通过 " 无限模式 " 试点,将无图区域辅助驾驶功能限定于小范围用户测试,避免过度承诺。
政策刚性约束下," 安全 " 取代 " 激进 " 成为技术叙事的核心。宝马集团负责客户、品牌及销售业务的董事高乐也表示," 对宝马来说,如果要给高度自动驾驶的感受和安全驾驶保障二者做一个优先级排序,安全驾驶一定是在优先级顶端 "。
更值得关注的是,工信部近期明确禁止企业使用 " 自动驾驶 "" 无人驾驶 " 等易引发误解的表述。这意味着,行业话语体系正被强制纳入监管轨道。

监管重压下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测试验证成本的上升。有头部新势力工程师对车市睿见透露,仅为了满足新的 " 极端场景覆盖度 " 要求,其测试团队就需要额外采集上千万公里路测数据,这将直接导致中小玩家退出竞赛。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下半年已有 7 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终止运营。当政策红线与技术能力的界限划明后,行业洗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残酷性。
从技术崇拜到价值重估
早期智能辅助驾驶以 " 解放双手 " 为卖点,但实际使用中频发的系统误判、高精地图覆盖不足等问题,逐渐消解了用户信任。如果说过往的智能驾驶技术竞争是工程师思维主导的竞赛,那么今天的消费者正在用钱包投票,重塑市场逻辑。
这种需求端的理性回归,源于两股力量的碰撞。一方面,真实事故案例的持续曝光,让消费者意识到技术局限。近期多起辅助驾驶引发的重大事故,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
另一方面,在现今的大环境下,用户开始考虑率智能辅助驾驶的使用频率和成本。有车主在论坛的发言颇具代表性:" 花 4 万元选装高阶智驾,不如多买两年保险。" 这种精打细算的背后,是汽车消费从 " 性能崇拜 " 向 " 实用主义 " 的转移。
车企也接收到了这样的信号,在展台中," 场景覆盖率 "" 接管频次 " 等指标取代了算力、像素等传统参数。车企不再追求 " 全路段覆盖 ",而是聚焦高频使用场景。问界 M8 的华为 ADS 3.0 系统通过多传感器融合,针对性优化城市拥堵路段的跟车逻辑和匝道汇入效率;别克与 Momenta 合作的 L2 城区辅助驾驶技术,则通过端到端大模型架构提升路口博弈能力。

理想 i8 的 5C 超倍率快充技术则以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 " 为核心卖点,直击用户里程焦虑痛点;马瑞利像素尾灯通过动态交互设计提升道路沟通效率,将技术转化为可视化的安全价值。
2025 年上海车展的 " 去自动驾驶化 " 趋势,不会让智能辅助驾驶的技术研发按下暂停键,而是让这项技术进入高速发展后的冷静期。政策监管的刚性约束、用户需求的理性觉醒、技术落地的价值重构,三者共同推动行业回归技术研发的安全初心。未来,当 " 辅助驾驶 " 成为常态,决定胜负的或许不再是参数的堆砌,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能否在政策框架内,以用户为中心,完成从 " 技术秀场 " 到值得用户信赖的 " 出行伙伴 " 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