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找代言人, 车企真没辙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驾仕派立场无关。)
01
从理想i6找四字明星代言、零跑D系列找费翔代言发现,车企又开始大规模找代言人了,而且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简单回顾一下历史,这会帮助我们看清当下的汽车市场:
汽车行业上一轮代言人浪潮发生在8年、9年前,当时合资车企是市场上的唯一主角——姑且把所有明星合作都归为找代言人——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现代在2016北京车展找来权志龙、引发展馆「宕机」。
变化恰恰就是从2016年开始的。
在同一场车展上,乐视造车的声势达到顶峰;蔚小理在2016年开始大规模曝光;特斯拉Model 3在2016年发布,人们开始讨论EV的「iPhone时刻」。
差不多从2017年开始,合资车企找代言人已经没什么用了,整个行业都在关注Model 3产能地狱、蔚来的代工模式、ES8发布等等……
从2017年到2022年,造车新势力有太多产品、技术、营销的新东西需要展示,每个新东西都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从2023年到今年上半年,智能辅助驾驶的竞争、论战、事故以及血流成河的价格战成为舆论中心。
到今天,造车新势力的创新已经成为行业普遍规则,价格战偃旗息鼓,乃至合资车企也普遍开始了新能源转型、启动透明一口价等等……
车企在这几个月又开始了大规模找代言人。
也就是说,智能新能源转型已经走完了初期蒙眼狂奔的阶段,参与者在产品、技术、营销等等方面已经不再有通过创新创造可量化优势的空间——大家的产品越来越趋同,差异与差距越来越小。
当年合资传统汽车知道自己的产品竞争力不足以致胜,就会请代言人。今天的智能新能源汽车同理。
▲港片全盛时期的成龙与三菱汽车|截图自《飞鹰计划》
02
明星代言最行之有效且历史悠久的行业就是大时尚行业,包括运动鞋服、化妆品、包包等等。
这些行业的特征我们都清楚,玄得很,即便所谓「科技含量很高」的运动鞋行业,趋势也是一天一变,昨天流行气垫气柱,今天流行包裹感,明天又流行薄底裸足感。
产品拉不开差异和差距的时候,就得讲故事、讲情绪价值,具体表现就是明星代言人。
03
科技行业就很少找明星代言,至少在初期不需要。道理就和智能新能源汽车最初的那几年一样,新东西太多了,行业隔三差五就「颠覆」一波,找代言人反而证明自己实力不足。
除非是那种急需取信于人的行业,比如币圈。加密货币交易平台FTX就和库里、奥尼尔、汤姆·布雷迪、大阪直美等体育巨星合作,找来这些顶流给自己代言,就是为了让公众相信在自己这里投资绝对安全。
事实证明FTX的行为是正确的,这个平台根本不值得相信——创始人兼CEO以及多位高管这会儿都蹲大牢呢——但那些代言人让它看起来十分可靠。
▲截图自FTX的推特
04
车企邀请代言人达不到促进销售的效果,这已经是共识,不做探讨。
如今这些车企也不需要邀请代言人取信于公众,现在还觉得新势力是骗子的人已经是极少数,并且已经没必要试图改变ta们的想法,因为压根改变不了。
那么车企找代言人意义何在呢?有些案例确实是传达出了有效信息的。
比如小鹏。它的代言人有男有女,但女性代言人如王子文、陈妍希、钟楚曦等等始终有更大规模的曝光,还传出了P7「清醒大女主座驾」这么个说法。个人认为这个概念就是小鹏主动运作出来的,因为它们一直就在开发女性用户这方面很下功夫,扭转了品牌局势的MONA系列,其命名就是女性化的。
再比如理想i6。这个品牌之前的产品都是卖给「奶爸」的,常规的上市传播必然导致公众把i6也当做「奶爸车」,但i6的目标用户是年轻人,它需要更加清晰有力的传播把这一信息传递出去,邀请四字明星代言从方向和效果两方面都符合传播诉求。
(仅举这两个例子,不代表没有其它有效的代言人案例——也不代表有。)
05
至于更多的代言,个人认为,绝大多数(几乎所有)代言都谈不上有效信息传达。
就像因为明白自己的产品不足以形成差异或差距,所以要请代言人一样。也是因为竞争太激烈,明白自己品牌不足以给新车带来足够的流量和曝光,所以要请代言人来吸引更多关注。
说句不好听的,当车企都开始找代言人的时候,或许只能说明它们自己是真没辙了。
06
请代言人何尝不是一种营销惯性。
蔚小理零这样的新势力在创始初期,广告和公关代理商的存在感十分微弱,市场部、公关部本身都会承担大量媒体对接工作。我一个自由撰稿人,当时都有公关部员工加我微信,还主动借了我一辆车试驾一周。
伴随着这些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它们的营销体系也同步完成向「正规军」的转型。越来越多出身于传统车企的营销高管空降加入决策层,新势力车企营销部门的层级越来越分明,管理方式越来越流程化,广告语公关代理商的参与度也会越来越高。
从决策层到执行层,新势力的营销全部要从天马行空的第一性转向按部就班的经验论。10年前,那些人帮合资车企找代言人;10年后的今天,那些人改换门庭,帮新势力找代言人。
▲截图自《是,大臣》
这些年,很多车企已经不参加车展了。
其实那些车企早就没必要再参加车展。媒体日当天短短半个小时发布会的信息一条比一条鸡肋,根本谈不上什么传播效果。至于公众日那些天的成交量,是不是足以覆盖展位、物料、物流、代理商、媒体机酒等等这些费用,是不是可以用促销活动换取更高效的成果,其实并没有被认真追问,很长时间里都没有。
因为参加车展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每年的营销费用里都划拨好了相关的款项,每年的营销规划里都默认要制定相关的行程。
当年那些车企有钱赚,车展只管参加,不用管投入产出比。后来没得赚,也就不参加了。
哎,那些不再参加车展的车企,它们还找代言人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