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湖北文旅“世界名片”:这里跃动着旅游产业国际化转型的脉搏
游览拥江入城的武汉,领略 " 极目楚天舒 " 的大气磅礴;踏访 " 神武峡 " 精品旅游线路,探寻三大 " 世界名片 " 之奇观 …… 这里是坐拥山水长卷、人文史诗的荆楚胜景,更是我国建设 " 旅游强国 " 的前沿阵地。连日来,湖北正式宣介 " 神武峡 "" 赤黄红 " 两大文旅主轴,提出重点打造大黄鹤楼、武当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恩施大峡谷 5 家世界知名旅游景区,分重点、分时序、梯度推进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眼下湖北正围绕 " 一幅美丽的画、一本厚重的书、一首激昂的诗、一座丰饶的园、一架通达的桥 " 聚焦文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条,积极迈向国际化的舞台。

4 月 22 日拍摄的武当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两大文旅主轴串联 7 张 " 世界名片 "
清晨的武当山,云雾染黛,山峦叠翠。
不到 8 点,通往武当山金顶的索道前,游客们已排起了队。金牌导游和网络达人们正拿着手机实时直播,将世界文化遗产、" 天下第一仙山 " 的美景和故事娓娓道来。4 月 25 日至 29 日,团队一行继续深度踏访鄂西山区,依次游览神农架、宜昌三峡等地。
这次采风活动设计的线路,正是不久前 2025 湖北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全新推出的文旅主轴—— " 神武峡 " 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线路。25 日,湖北文旅盛会在武汉召开,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担任 " 文旅推荐官 ",宣布湖北将以 " 知音湖北 " 主品牌统揽,推出 " 神武峡 "" 赤黄红 " 两大文旅主轴,打造串联多个世界级自然与人文奇观的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文旅产业加速迈向万亿级。

2024 年 8 月 5 日,游客在神农坛景区游玩。新华社记者杜子璇 摄
" 神武峡 " 跨越鄂西,连接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恩施大峡谷等景区,串联起 7 处世界级自然与文化地标、12 处国家 5A 级景区。循着 " 神武峡 " 精品旅游线路,海内外游客可亲近天地间的生灵,遍览拥有 " 世界名片 " 的三大奇观与地标。这里既有地球亿万年雕琢的自然奇观——海拔 3106.2 米的 " 华中屋脊 " 神农架,又有华夏文明孕育的文化奇观——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工程。它们是长江中游的璀璨明珠,珍稀动物在此栖息,中华始祖文化在此孕育,大国工程在此创举。
" 赤黄红 " 荆楚文化旅游线路则以三种色彩为名,整合三国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等极具辨识度的文旅 IP,覆盖鄂东南的荆州、咸宁、武汉、红安,串联洪湖、赤壁古战场、黄鹤楼、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园等景区。遍览 " 赤黄红 " 描绘的荆风楚韵,游客可在赤壁摩崖石刻看江水汹涌,感受 " 火烧连营 " 的三国烽烟;顺江而下,登临黄鹤楼,体会诗词歌赋里的 " 一江风流一楼收 ";转入大别山深林,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缅怀峥嵘岁月,汲取前行力量。
这两条湖北地理版图上的弧线,一西一东,好似勾勒出石家河遗址出土的彩陶纺轮上的太极旋涡纹饰。4000 多年前,长江中游的先民以这样的纹饰表达太阳东升西落、万物回环旋转,而今这份朴素的认知又投射在湖北天地辽阔、山水万千的版图之中,是荆楚大地厚重文脉的生动体现。

4 月 10 日拍摄的三峡大坝。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 旅游线路是游客实现空间位移和亲身体验的具象化产品,串联了多元地理景观与文化遗产,更推动了区域旅游经济合作。"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湖北文旅资源丰富、个性鲜明、国际化气息浓郁,省域视角下遴选最具代表的顶流景点,串珠成链,打造重点精品旅游线路,有利于形成集群效应,提升全球影响力和知名度。
一江春水串明珠,四时皆秀色、无处不风光。
近年来,随着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坚持做美 " 点 "、串好 " 线 "、形成 " 片 ",湖北文旅产业正迈上新台阶,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湖北省接待游客 8.73 亿人次、同比增长 13%,旅游总收入 9011.6 亿元、同比增长 18.8%,文旅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 " 助推器 "。
科技赋能解锁文旅融合 " 新玩法 "
夜幕低垂,问道归来,停留在仙山脚下的 " 武当一梦 " 园区,便可即刻在光影错落间,开启一趟寻梦之旅。夜晚时分,园内灯火斑斓、烟花漫天,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沉浸式大秀《武当一梦》。
" 王小凡,上山去吧 "" 武当山永远给迷路的人留着灯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这场由导演陆川执导的剧目,以现代都市青年王小凡的视角,融合戏剧、舞蹈、武术、杂技、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运用前沿视觉装置和全息交互技术,震撼的视听语言将武当历史、景点探秘、问道心路交织,映照出千万人的共鸣。演出过程中,不少观众数次落泪,体悟着 " 道法自然 " 的哲思与魅力。今年 1 月 24 日 " 武当一梦 " 开园以来,3 个月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 43.6 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 1600 万元。

2024 年 11 月 29 日,来自美国的杰克在玉虚宫练武。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湖北文旅的突围,不仅在于资源整合,更在于文旅融合、科技赋能下的体验升级。" 在旅游产品、内容供给上,我们要聚焦旅游的新鲜感、仪式感、参与感、氛围感等;在配套服务上,要关注高效便捷、专业诚信、有趣舒心等方面。" 中国国旅 ( 湖北 ) 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陶颀说。
山水天成,文脉绵长。
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长江文化的 " 顶流 " 之一,黄鹤楼静静矗立在滚滚长江之畔,不分昼夜地吸引不远天南海北的中外游客。刚刚过去的谷雨时节,《夜上黄鹤楼》迎来了一场 " 谷雨含香,暮春雅集 " 游园会,楚韵舞蹈、宋氏点茶、以诗会友,伴着璀璨的光影秀,游客从主楼前一直排到了江山入画牌坊处,只为一睹名楼风采。

4 月 4 日,游客在武汉黄鹤楼景区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2023 年暑期,动画长片《长安三万里》几度将镜头对准黄鹤楼——它是盛唐气象中,文人墨客争相 " 打卡 " 的名楼;它是溯江沿途中,名士 " 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 的胜地;它是安史之乱后," 诗在,黄鹤楼就在 " 的精神力量。
文化产业的勃兴赋能传统旅游景区迭代升级。当年 7 月,为了给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游览体验,黄鹤楼特意推出了 " 朝游 " 玩法——游客最早 7 点半就可入园,经鹅池、搁笔亭,登主楼游览,敲钟祈福,在白云阁吃上一碗武汉特色早点热干面。从此,黄鹤楼的 " 打开方式 " 被延长至 14 个小时之久。
从盛夏时节的 " 朝游 " 到暮春时分的夜游;从吟一首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的壮丽诗词,到体验一场沉浸式的雅集盛事,黄鹤楼这一外地游客到访武汉的风向标,仍在不断与市场契合,创新玩法,成为全国期待的 " 新质旅游 " 高地。
抢抓机遇窗口期推进国际化建设
" 百闻不如一见 ",入境游是国际旅客直接、深入了解中国、了解湖北的重要渠道。湖北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不仅需要世界级的 " 硬核 " 文旅资源,更需提供国际一流的服务,面向全球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阐释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生态观和全球治理观。
随着过境免签政策不断优化,外国游客在湖北过境免签停留时间延长至 240 小时(10 天),停留活动区域从武汉扩大至全省,China Travel(中国游)停留时间更长、活动范围更广。截至目前,从湖北省入境外国人 5 万人次,同比增长 60%;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 2.8 万人次,同比增长 2.3 倍。

西蒙妮 · 兰格曼在三峡人家风景区观赏旅游纪念品。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在爱尔兰从事导游工作十余年,47 岁的爱尔兰利亚旅行社营销主管西蒙妮 · 兰格曼首次来华,便随团来到了湖北。深度游览了 " 神武峡 " 旅游线路之后,她说 " 欧洲游客会喜欢在湖北这类自然人文相融的风光,尤其是中国 - 爱尔兰签证政策有了新变化,爱尔兰居民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
亚太旅游协会主席彼得 · 西蒙用 " 闪耀的新星 " 来形容湖北的文旅发展前景。" 湖北拥有壮丽的山水、动人的故事与古老的智慧,向世界展现着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非凡魅力。" 西蒙说,亚太旅游协会将致力于推动政企合作与创新,推动亚太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锚定湖北 " 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 这一目标,湖北省委、省政府 21 日印发《关于实施文化创新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文化影响力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克克指出,《行动方案》以塑造文旅精品名牌为统领,提出重点打造大黄鹤楼、武当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恩施大峡谷 5 家世界知名旅游景区,同步建设 20 家 5A 级旅游景区、100 家精品景区,构建 "520100" 景区品牌体系。从文旅融合、科技赋能、链态融合、营销推广四个方面具体推进。

海内外旅行商在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合影留念。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拥有世界级的核心吸引物,更应做好世界级的产品支撑。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湖北省还将持续打造武当太极、武当功夫、武当养生、武当建筑四大世界级核心产品体系,并将 " 永远的三峡 " 塑造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生命不断延续的品牌,展现新景观和新体验,全面推动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转型。
阶梯推进,蓄势待发。
《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湖北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时间表、路线图——力争到 2027 年,湖北全省旅游综合收入超过 1.3 万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超过 6000 亿元,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取得重大突破;到 2030 年,全省旅游综合收入达到 2 万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超过 8000 亿元,初步建成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省,全面建成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