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团灭姐”下岗、“必有一战姐”出局:五角大楼大清洗,反华鹰派一夜蒸发?

2025 年 4 月 28 日,一纸令下,美国五角大楼突然宣布:开除 14 名国防政策委员会成员。这一消息原本不应掀起多大波澜,却因名单上密密麻麻的 " 反华鹰派 " 标签,引发轩然大波。几天前还在南海问题上指点江山的 " 团灭姐 " 霍夫曼、" 必有一战姐 " 舍克,如今连办公桌都来不及清空,就被扫地出门。五角大楼为何在此时下手?这不仅是一次人事震荡,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收口。

消息公开之初,并未引起主流媒体高度重视。毕竟,美国国防部内部人员流动频繁,并不罕见。然而,当媒体挖出这 14 人几乎全部涉华鹰派背景,并在多份国策中担任核心顾问角色时,事态开始发酵。

这一轮裁员由国防部长布兰登 · 黑格塞斯(Brandon Hegseth)主导。熟悉美国政情的人都知道,黑格塞斯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中极具个人意志的选将,自今年 2 月正式上任以来,已先后解除多名军方高层职务,以 " 效率低、方向偏 " 为由推进清洗行动。这一次的 14 人名单中,不乏曾主导或鼓动 " 太平洋威慑计划 "" 台海介入战略 "" 制裁清单扩展 " 的关键人物。

而令人玩味的是,就在裁员令发布前几日,黑格塞斯与马斯克的一次闭门会谈被曝光。会谈内容未对外公开,但之后的动向似乎为这场 " 清洗 " 提供了暗线:一方面是五角大楼财政压力日益沉重,另一方面是特朗普政府对部分 " 失控鹰派 " 开始产生戒心。

在被裁撤的 14 人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米歇尔 · 弗卢努瓦(Mich è le Flournoy)、霍夫曼 ( F.G. Hoffman ) 和舍克(Jessica Schake)。

米歇尔 · 弗卢努瓦

弗卢努瓦履历可谓耀眼:哈佛本科、牛津硕士,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国防副部长,特朗普上台后被边缘化,却在智库与防务咨询圈长期发声,鼓吹对华 " 战略强硬 "。2020 年,她公开宣称:" 美国海军有能力在 72 小时内摧毁中国南海舰队。" 这一言论曾被中国军方点名批驳,却也让她在华盛顿 " 鹰派圈 " 迅速走红,甚至一度被传是下任国防部长的候选人。

" 团灭姐 " 霍夫曼则因其极端军事立场而臭名昭著。她主导发布的《中国军工体系打击方案》,曾提出通过网络攻击破坏中国军事产业链节点,被指与一次针对中国 15 个军工城市的网络袭击相关,虽然未造成实质性瘫痪,但事件对中美关系带来长期影响。

舍克

至于 " 必有一战姐 " 舍克,更是以预言中美开战为名声鹊起。她公开断言,"2030 年前后,中美将在南海发生必然一战 "。这种 " 灾难必至论 " 早已被国际学界批驳为冷战思维的翻版,却在美国国会山获得不少掌声。

如今,这几位 " 华府鹰派标杆 " 竟被一锅端,不能不令人重新审视五角大楼的内外交困。

如果说黑格塞斯只是执行人,那么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很可能来自资本界。马斯克或许就是那根导火索。

2025 年初以来,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至 125% 的政策,引发产业链震荡。马斯克作为在华依存度极高的企业家,首当其冲。特斯拉在华供应链受阻,SpaceX 多个部件交付延迟,Neuralink 更因芯片合作被冻结而陷入停摆。

面对这些损失,马斯克数次对特朗普政府施压未果,最终转向军政系统施加影响。据传,黑格塞斯对五角大楼人事的大清洗与马斯克在一次闭门会议中的 " 建议 " 高度吻合。一位国防委员会匿名成员在接受《政客》杂志采访时表示:" 这些人不是‘被裁’,是‘被祭’。"

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还计划进一步削减 3 至 6 万个文职岗位,并全面冻结招聘。这不仅反映出预算赤字的巨大压力,也侧面印证:五角大楼正在战略收缩。

讽刺的是,正当特朗普在贸易战上层层加码之际,五角大楼却反向踩刹。前者在台海问题上咄咄逼人,后者却悄然剥除最极端的鹰派势力。这种 " 红白脸 " 配合在特朗普政府中并不罕见,却在当前国际格局中显得愈发拙劣。

日本方面已释放出对驻冲绳美军重新部署的评估信号;北约多个成员国也在重新审视美军指挥结构,担忧 " 鹰派失控 " 可能将联盟拖入战略泥潭。一时间,华盛顿核心圈内不安情绪蔓延:美国不再是一台牢靠的战争机器,而是一部正在频繁重启系统的旧电脑——输入什么,输出未必可控。

在更深一层,美国此次行为或许不仅是去除极端言论者,而是一次话语权再分配。当资本、军政、外交之间的张力达到峰值,最先被抛弃的,往往是 " 战术过度 " 的急先锋。裁掉这批专家,不代表美国放弃对华强硬,反而可能意味着,另一种更 " 系统化、更精准 " 的遏制路线即将上路。

这场 " 清洗 " 或许是 " 温和保守主义 " 的小胜,但绝不是和平的信号。中国对此保持克制,既是不轻信变脸戏码的谨慎,也是清醒地意识到:这场博弈,从未因某几张牌下桌而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