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他没能踏足中国,生前却留下这两句话,对华改了称呼,还点名美国
据环球网报道,当地时间 4 月 21 日清晨,罗马天主教第 266 任教皇方济各在梵蒂冈圣玛尔大之家去世,享年 88 岁。这位来自阿根廷的教皇,在其 12 年的任期内,以独特的行事风格和对诸多国际问题的态度,在世界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他虽未能踏上中国的土地,却在生前通过言语与行动,对中美两国及国际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
罗马教皇方济各(资料图)
方济各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戈利奥,1936 年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他的家庭为意大利裔移民,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使他对多元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包容。21 岁时,他因胸膜炎切除左肺大部分组织,这一经历也伴随着他的一生,让他成为《时代》周刊笔下首位 “只有一个肺” 的教皇。1958 年,他正式加入天主教耶稣会,之后在南美和西班牙完成神学学习和培训,持续晋升。2001 年,被册封为枢机主教,进入罗马教廷。2013 年,时任教皇本笃十六世退位,贝戈利奥脱颖而出,当选为教皇,名号 “方济各” 。
在他的教皇生涯中,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微妙且积极的变化。梵蒂冈与中国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过去由于历史和宗教等多方面原因,双方存在一定隔阂。但方济各任内,积极推动与中国的接触,2018 年中梵达成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并三次延期,为双边关系改善带来曙光。他曾直言,“中国是一个愿望”,这一表述体现出他对发展与中国关系的期待。在一些公开场合,他对中国的称呼也发生了改变,从以往较为生硬的表述转变为更为尊重和友好,如 “我想借此机会向高贵的中国人民致以亲切的问候”。这种称呼上的变化,反映出他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也为中梵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尽管他最终未能踏上中国的土地,但这些积极的信号,为未来双方关系的发展留下了可供追寻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