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7月销量大跌15%, 车市寒意何时休?

据媒体报道,广汽集团发布公告,该公司2025年7月汽车产量为12.85万辆,与去年同期比较下降18.06%,本年累计产量为93.02万辆,与去年同期比较下降8.48%;2025年7月汽车销量为11.95万辆,与去年同期比较下降15.38%,本年累计销量为87.48万辆,与去年同期比较下降12.89%。在车市加速向新能源转型的2025年,这家老牌车企的单月“成绩单”,似乎成了整个行业冷暖的缩影。

单月双降:不止是数字的滑落

7月本是车市传统意义上的“中场战事”,往年此时,车企往往会通过年中促销冲量,为下半年铺路。但广汽集团今年的7月显然没能延续这一惯性。从产量看,12.85万辆的数字较去年同期减少了近2.8万辆,18.06%的降幅甚至超过了销量下滑幅度,这背后或许藏着生产计划的调整——当终端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时,车企通常会选择主动缩减产能,避免库存积压。

而销量端15.38%的同比下滑,更直接反映了市场接受度的变化。去年7月,广汽集团还能交出14.12万辆的销量答卷,一年之间差距拉大到2.17万辆。若拉长时间线,累计销量12.89%的跌幅更值得警惕:这意味着从年初到现在,市场对广汽车型的整体需求一直在收缩,并非单月偶然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下滑并非孤例。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市场整体增速放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的同时,传统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广汽集团旗下既有传祺这样的燃油车主力品牌,也有埃安这样的新能源板块,销量的整体下滑或许正说明:燃油车的收缩速度,暂时超过了新能源的增长力度。

行业变局中:转型的“阵痛”与挑战

当下的中国车市,正处在“新旧交替”的关键期。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价格战从年初延续到年中,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不断降价,给二线新能源品牌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燃油车市场份额持续被挤压,国六B排放标准的全面实施,也让部分老旧车型加速退出市场。

广汽集团正站在这场变局的十字路口。旗下埃安品牌近年来发展迅速,2024年销量突破40万辆,但进入2025年,面对比亚迪海豹、特斯拉Model 3等竞品的持续降价,埃安部分车型的价格优势被削弱,增长势头有所放缓。而传祺品牌仍以燃油车为主,虽然推出了混动车型,但在纯电浪潮下,转型步伐显得有些滞后。

此外,供应链的波动也可能影响了产销数据。今年二季度以来,部分电池原材料价格出现反弹,给新能源车企的成本控制带来压力;同时,芯片供应虽较前两年宽松,但高端车规级芯片仍存在结构性短缺,这可能导致部分高配车型交付延迟,进而影响终端销量。

更宏观的层面看,消费信心的恢复速度不及预期。今年上半年,国内居民消费倾向仍偏谨慎,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消费者更倾向于“持币观望”,等待更具吸引力的购车政策或价格优惠。这一点在7月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车企反映,尽管推出了年中促销,但到店客流量和转化率都低于往年同期。

破局之路:新车型与策略能否“破冰”

面对销量下滑,广汽集团并非无动于衷。据业内消息,广汽计划在今年三季度推出多款新车,包括埃安AION S的改款车型、传祺GS8的插混版本,试图通过产品迭代刺激市场。其中,AION S改款将搭载全新一代弹匣电池,续航里程提升至700公里以上,直指主流新能源市场;传祺GS8插混则主打“低油耗+大空间”,瞄准家庭用户群体。

在市场策略上,广汽也在调整渠道布局。今年以来,埃安加快了“商超店”的扩张速度,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增设体验店,同时下沉三四线市场,试图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传祺则在混动车型上加大宣传力度,强调“不用充电的电动车”概念,吸引对纯电车型有里程焦虑的用户。

不过,这些举措能否见效,还需要时间检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产品力的差距往往决定了市场份额的走向,广汽需要证明其新车型在续航、智能驾驶、性价比等方面的竞争力;而在燃油车向混动转型的过程中,如何让消费者接受“更高的购车成本换来更低的使用成本”,仍是需要攻克的认知难关。

从行业规律看,车市的周期性波动本属正常,但若连续多月下滑,则需要警惕趋势性变化。广汽集团作为国内六大汽车集团之一,其产销数据的变化不仅关乎企业自身,更折射出传统车企在转型期的普遍困境:如何在燃油车退潮前,让新能源业务接棒增长?如何在价格战中保持利润空间,同时留住用户?

面对广汽集团7月的销量下滑,你认为是暂时的调整,还是趋势性的下滑?你对埃安的新车型有期待吗?如果换车,你会优先考虑广汽旗下的品牌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