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五一假期,泉州大连等6座新晋“长红城市”持续释放文化IP价值

4月22日,新京智库发布《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报告(2025)》,同时发布《新京报长红城市榜30强(2025)》等多个榜单。

4月22日,在新京报主办的“直面关税战,锻造经济韧性——2025新京智库春季论坛”上,新京智库发布了《新京报长红城市榜30强(2025)》榜单。郑州、大连、厦门、泉州、昆明、石家庄、兰州和邯郸8座城市首次上榜。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这8座城市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长红城市的名声是否实至名归?新京智库梳理发现,除了河北石家庄和邯郸尚未公布具体数据外,其余6座城市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数据亮眼:这些长红城市交出不错的五一文旅成绩单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交出了一份热力十足的“文旅成绩单”,用真实客流和消费数据,回应了“长红城市”的榜单期许。

在客流方面,郑州以1144.9万人次的游客接待总量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昆明(1261万人次)、厦门(863.55万人次)、泉州(700多万人次)、兰州(669.54万人次)等城市。石家庄虽然未公布具体数据,但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劳动节假日旅游市场特别评论》显示,石家庄也再度跻身全国游客接待量前20名,实现文旅“三连跳”。

其中,昆明、厦门和大连这类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入境旅客也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口岸累计查验出入境旅客4.81万人次,同比增长12.9%,其中外籍人员1.38万人次,同比增长35%。厦门口岸入境旅客4.17万人次,同比增长17.4%,其中外国旅客5135人次,同比增长39.6%。大连接待入境游客2.16万人次,同比增长64.89%。

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是:不仅有游客“来了”,更“留下了”。因此,消费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厦门“五一”实现旅游收入102.76亿元;泉州旅游花费超60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兰州实现旅游收入43.63亿元,同比增长14.77%;郑州的十大商圈日均客流量近8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4%,全市零售与餐饮企业总销售额达18.7亿元。

这些城市首次入榜“长红榜”,却迅速以“数据说话”的方式证明了自己在全国文旅版图上的崛起势头,不只是“流量城市”,更是“留量城市”。

多元供给:从夜市到非遗,从沉浸体验到演艺经济

这些城市的“出圈”,不再依赖单一景点或传统地标,而是通过夜经济、非遗体验、演艺展演、市集创新等活动,让“假日经济”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支点。

在兰州,“黄河之滨也很美”成为最强文旅IP。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金城关、老街、水墨丹霞等地推出沉浸式互动活动,博物馆、剧场、夜市全面联动。全市共举办208场次非遗展演、书画展览等群众文化活动,覆盖百万人次,“烟火兰州·黄河风情”系列活动更让兰州从“中转城市”变为出游目的地。

同样,大连在“五一”期间则打造出“文体旅商”四位一体融合样本。据辽宁大观新闻报道,66个东关市集摊位、八大类百余项文旅活动、足球嘉年华、俄罗斯风情街快闪演出、刘老根大舞台接连上演……文旅场景丰富程度直追一线城市。其中,重点街区吸引游客超240万人次,博物馆接待26万人次,演出观演人数超7000人。

福建省泉州市在“五一”假期期间推出文化展演活动。

泉州继续延续此前文旅路径,持续创新场景供给,集中推出300多项文艺非遗展演、30条精品旅游线路,以“泉州有戏·艺起来”为主题,打造“世遗 非遗 艺术 美食”的复合型文旅叙事。烟花秀、戏剧周、红塔湾夜游等活动交替上演,单日客流突破12万人次,成为福建首个海岸烟花文旅地标。

而昆明则以咖啡文化节、“书菜市场”、夜间花市等新业态赢得年轻游客青睐,“翠湖小集”“斗南夜游”等活动让游客停下来、住下来、花下去。公开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昆明接待游客126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36.96亿元,游客人均消费持续增长。

这些长红城市正在从“景区打卡”走向“场景体验”。各地以文化内容为牵引、夜经济为媒介,推动文旅向“新消费”转型,提升了游客“驻留率”与“复购率”。

服务进阶:从补贴刺激到公共文化全覆盖

消费火热的背后,是这些长红城市从公共服务端发力,补短板、提升体验的细致运营。

厦门则把节日文旅当作“全城运营”。据厦门日报报道,700多场重点文旅活动、36场展览和73场社教活动贯穿五一假期,多重客流交汇、岛内外游客互动频繁。全市接待过夜游客超319万人次,其中40余家高端酒店入住率超85%,其中20余家连续多日满房。

郑州发布消息,五一期间,郑州在“非遗 露营 演艺 博物馆 夜游”五线发力,“博物馆热”带动文博消费2132万元,同比增长超五成;“戏剧幻城”和“建业电影小镇”接待超150万人次,景区演出场次售罄;银基动物王国、海昌海洋公园等亲子主题乐园成为举家旅游首选。

石家庄则注重文化体验与游客服务的结合,围绕正定古城、龙泉古镇、赵州桥等地开展沉浸式演艺与志愿服务,机场开通多条文旅精品航线,并试点“行李寄递 文旅地图 便民驿站”一体化服务,让“服务力”成为口碑密码。

兰州强化“文化惠民”服务,全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不打烊”,通过延长开放时间优化服务供给。兰州市图书馆等延时开放2个小时以上,市博物馆、八办纪念馆等场馆全天安排多场次免费讲解,“博物馆热”持续火爆。全市共举办208场次非遗展演、书画展览、精品剧目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惠及市民游客近百万人次。

这些“长红城市”的一个共同点是,不只是让游客“看到城市的热闹”,还要“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无论是泉州的个性化烟花秀预约机制,还是郑州的非遗工坊体验、昆明的“书菜市场”,均体现出城市在公共文化供给上的升级,以及服务游客从“被看见”向“被记住”的跃迁。

新京报“长红城市榜”关注的并非一时热度,而是文旅价值链的系统能力。从今年“五一”假期的表现看,这些首次入榜的长红城市已经在“流量转化”“文旅融合”“服务体系”三大维度,交出可圈可点的答卷。

“网红”不是终点,“长红”才是考验。郑州、大连、厦门、泉州等城市的表现,可以说中国城市的文旅正在逐渐摆脱“爆款依赖”的惯性,迈向更可持续、更内涵化的繁荣之路。

文/新京智库高级研究员 肖隆平

编辑/郑伟彬

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