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要不断“迭代升级”(创作谈)
《下一站,彭城广场》的创作初衷,与书中的各种机缘巧合如出一辙。在《长乐里:盛世如我愿》之后,我就计划为家乡写一本书。恰逢此时,家乡徐州邀请一批徐州籍文艺工作者回乡,讨论如何讲好家乡故事,我因缘际会与徐州地铁集团取得联系,于是确定了地铁题材。
这本书在创作之初就入选了2023年度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同批获得扶持的还有著名“外卖诗人”王计兵。在我的书中,以他为原型的角色叫王亚军。
2023年春天,我在徐州地铁彭城广场站深入生活,与员工共同工作,在站务、票亭、车控室等岗位实习,与年轻员工采访交流,获取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在我书中出现的地铁员工,基本上都是实名换谐音字,他们的人设和现实中是一致的。书中夹杂了许多我在徐州生活的记忆,我个人的,我认识的朋友的,衣食住行都来自现实生活。
《下一站,彭城广场》保持了鲜明的网络小说特色,双主角穿越,而且是来回穿,在过去与现实之间穿梭。小说主要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讲的是明末小民的悲欢离合、承诺与守护;第二个是淮海战役时期城市平民阶层的爱恨情仇、勇敢与善良;第三个是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与工作、责任与担当。
“穿越”的手法在这里起到的是神奇叙事的功能,使三个时代黏连成一体。明代的李茂和徐徵的命运纠葛,到最后使得徐徵后人改姓李长达四百年,所以当下时间线中的李可健和徐良其实是同宗。而序章里铁匠铺和豆腐坊未成功的联姻,也和1948年徐招娣与彭秀章的初恋相对应。至于“车”“马”“炮”三个人物组合的代代传承,确实也是刻意为之,象征着劳动人民美好品德的赓续传承。
这部小说是一部轻体量网文作品,总篇幅只有20.5万字。我在尝试网络文学更多元的写法,努力拓展网络文学的边界。与我早期的作品相比,近作没有直白粗浅的爽感。我认为,一个网络作家的作品要不断迭代升级。我相信,当读者读到韩轩的画作展现在阳光下,贵州女人重新拿起口红涂抹,诗人拿到带着墨香的诗集,会感受到另一种抚慰人心的“爽感”。
(作者系江苏省网络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