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是寿命的决定期,无论男女,是门是槛,看这6点就知道了
很多人觉得活到75岁就算高寿了,但现实是,过了75岁,身体状态分化特别明显。有人健步如飞,有人卧床不起;有人头脑清醒,有人糊涂健忘。为啥差距这么大?其实关键就在这6个地方。
1. 脾胃还在不在“干活”
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人老了,吃不下、消化差、大便不成形,这就是脾胃虚了。很多老人不是病死的,是“饿”死的——营养跟不上,免疫力垮了,小病拖成大病。
3. 肾气还够不够“用”
“肾为先天之本”,人老先老肾。尿频、夜尿多、腰膝酸软、听力下降,都是肾气亏虚的表现。很多老人走不动路,不是腿的问题,是肾气撑不住了。
自测方法:
夜尿超过2次,说明 肾气收不住了。
早上起床 眼皮浮肿,肾的代谢功能在衰退。
脚后跟疼,肾经不通。
老刘经验:别乱吃六味地黄丸,肾虚分阴阳,阳虚(怕冷、尿清长)吃金匮肾气丸,阴虚(燥热、盗汗)吃左归丸。
4. 肝还通不通“气”
肝主疏泄,情绪和气血流动都靠它。很多老人脾气古怪、失眠、眼睛干涩,其实是肝郁或肝血不足。长期肝郁,还会加重高血压、结节、肿瘤风险。
关键点:
凌晨1-3点易醒,这是肝经当令, 肝火旺。
手指发麻、小腿抽筋, 肝血不足,筋脉失养。
两肋胀痛,爱生闷气, 肝气郁结。
老刘提醒:少操心,少生气,睡前推肝经(大腿内侧从上往下推),比吃药管用。
5. 肺还够不够“力”
肺主气,75岁后,肺功能下降最明显。走几步喘、容易感冒、痰多咳不出,这都是肺气不足。很多老人最后不是死于大病,而是一场肺炎。
观察点:
爬楼梯气喘吁吁,肺活量不够。
皮肤干燥、瘙痒,肺主皮毛,肺虚则皮肤失养。
凌晨3-5点易醒,肺经当令,肺气不足。
老刘建议:每天练“六字诀”里的“呬(sī)”字诀,补肺气,简单有效。
6. 脑子还清不清醒
“脑为元神之府”,75岁后,有人越活越明白,有人糊涂得连儿女都不认识。区别就在脑髓充不充足。
危险信号:
近期 记忆力明显下降,比如刚放的东西就找不到。
说话颠三倒四,逻辑混乱。
性格大变,疑神疑鬼,可能是脑萎缩前兆。
老刘说:每天梳头100下(从前往后),按揉百会穴(头顶正中),喝点核桃黑芝麻糊,养脑比吃药强。
老刘贴心提醒
75岁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有人跨过去,活到90岁依然精神;有人倒在这儿,早早离场。区别不在基因,而在日常养护。
记住一句话:“人老不是病,懒养才是祸”。
如果你觉得有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