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鉴定完毕!广东制造业企业的科技生态活跃度,是60.8%

在近日发布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里,一组数据格外引人瞩目:到 2023 年年末,广东的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达到 13710 个,与 2018 年年末相比,数量增长了 60.8%。这一数字,如同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揭示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彰显着这片创新沃土的无限活力。

经济大省广东,企业多、高技术企业更多。经鉴定,广东制造业企业的科技生态活跃度,是 60.8%。

广东制造业的科技基因如何被激活?答案藏在政策布局、企业突围与生态协同的每一个细节中。

数字化转型,从 " 机器换人 " 到 "AI 赋能 "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是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数据显示,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在规模以上制造业中的 R&D 经费支出占比也有所提高,从 2018 年的 54.3% 增长到了 2023 年的 60.7%,提高了 6.4 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在推动制造业整体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东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已从设备升级迈向全链条重构。截至 2024 年年底,佛山已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规上企业超 7000 家、占比超 70%,转型后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 16%。海天味业凭借 "AI 电子鼻 " 实现酱油酿造全流程智能化,跻身全球 " 灯塔工厂 ";赛意信息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为制造业提供可复制的 AI 解决方案。

大企业固然强劲,而无数中小型高技术制造企业同样展现出对研发的执着与投入。在佛山顺德,一家专注于智能家电研发制造的中小企业,即便规模不大,却将年营收的近 20% 投入到研发环节,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同攻克智能家电的人机交互、节能降耗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多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智能家电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即便是腊味老字号 " 皇上皇 ",也通过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实现产能翻倍;韶关钢铁厂借力智能设备,特钢产量突破百万吨。这种 " 喜新不厌旧 " 的逻辑,让广东在保留制造业根基的同时,孵化出新的增长极。

创新成果井喷,提升产业 " 含金量 "

在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与良好创新生态的滋养下,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成果呈现井喷式爆发。

普查数据显示,2023 年,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达到了 15.98 万件,相较于 2018 年增长了 51.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 9.27 万件,增长了 56.5%。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发明专利申请在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专利申请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占比达到了 58.0%,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出 14.2 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保护,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通信领域,华为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在 5G 通信技术方面拥有超过 3000 项核心专利,实现从芯片、基站到终端设备的全产业链技术领先,其 5G 基站设备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超过 30%,有力推动全球 5G 通信网络建设进程。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以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等优势,打破国外企业在动力电池技术上的长期垄断,不仅广泛应用于自身新能源汽车产品,还为国内外多家知名车企供货,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实现弯道超车。此外,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广东高技术制造企业同样不断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众多创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极大提升了广东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与 " 含金量 "。

跑通生态协同的 " 最后一公里 "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筋骨,筋骨强健方能行稳致远。广东很清楚地知道,关键核心技术 " 卡脖子 " 问题未根本解决,产业链 " 大而不强 " 的短板犹存。

为了跑通制造业企业的科技生态协同的 " 最后一公里 ",广东以政策护航。设立 240 亿元产业转移基金,推动 73.55 亿元技改资金落地,完善 " 基础研究 + 中试 + 产业化 " 链条。

以人才蓄力。" 百万英才汇南粤 " 计划吸纳百万高校毕业生,博士后科研平台集聚 1.5 万高端人才。着眼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家电、轻工纺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广东组织发动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广大制造业企业,举办制造业专题招聘活动。

以金融赋能。制造业贷款余额 3.2 万亿元,科技再贷款授信近 600 亿元,破解创新 " 钱从哪来 "。

60.8% 的 " 活性指数 " 从何而来?

这一数字,是广东 7.4 万家规上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是超 90% 的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绑定的协作效率,更是政策、资本、人才与市场共振的生态效能。从 " 世界工厂 " 到 " 全球智造创新策源地 ",广东制造业的科技生态活跃度,正书写着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样本答案。

文|记者 杭莹

图|羊城晚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