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的根本目的并非预测未来“科幻成真”更多是偶然契合
刘慈欣在发布会上发言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张玥颖/文赵梦含/图
8月30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期间,“宇宙回响——《三体》海外十年影响力发布会”在郑州举行。活动结束后,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对刘慈欣进行了专访。
聊AI
如果与AI合作,写作可能转变为机械性劳动
顶端新闻:在你看来,目前中国的哪项科技最让你感到“小说照进现实”?
刘慈欣:我认为目前最接近科幻描写、发展最迅速的科技大概是人工智能,它已经初步展现出科幻小说描绘的形态。
顶端新闻:作为创作者,该如何与AI共处?
刘慈欣:这确实很困难。至少对我个人而言,写作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能够自主构思一个客观世界,从中提取素材并转化为故事。如果与AI合作,写作就可能从创造性工作转变为一种机械性劳动,失去其本质的魅力。
AI对创作者最大的冲击在于引发我们对自身创造性劳动价值的怀疑——如果有一天AI能在几秒钟内生成创意并据此写出远胜于你的故事,那么人类写作的意义何在?这确实令人感到困惑。
顶端新闻:对读者而言,只要内容好看,由谁所写是否并不重要?
刘慈欣:从读者的角度,他们可能并不在意作品出自人类还是AI之手,只要好看就行。但对作者而言,写作的意义是支撑他们创作的核心动力。一旦失去这种创造性,写作变成纯粹的工作或劳动,这对某些作者或许可行,但对许多人来说难以接受。
谈创作
让人们对科幻产生现实感是极高的要求
顶端新闻:随着很多科幻情节成真,科幻是否会失去魅力?
刘慈欣:科幻的根本目的并非预测未来,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学形式,追求的是文学欣赏价值。所谓“科幻成真”,更多是偶然契合,就像一块停走的表一天也能对准两次时间一样,科幻“预测”内容的实现也是类似道理。
顶端新闻:你曾提到“把科幻写得像新闻一样真实”,如何通过细节营造这种真实感?
刘慈欣:这确实很难,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我称之为“科幻的圣杯”。即便在《三体》中,我也未能完全实现。要想让读者产生现实感,甚至更高级的“历史感”——仿佛在记录一段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这对小说或电影都是极高的要求。
顶端新闻:你认为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否会削弱传统阅读带来的深度思考能力?
刘慈欣:我认为不会。表面上看,当前大量的网络快餐式阅读似乎在削弱思考能力,但这个结论并不准确,因为它没有将现状与历史对比。实际上,当今的阅读量和阅读深度远超三四十年前。
像我这样年纪的人都知道,小时候可读的书很少,即便想读也没有太多选择,一年下来能把国内出版的长篇小说读完的人寥寥无几。所以,现在的阅读总体是在跨越式发展。
顶端新闻:目前《三体》有多个改编版本,你认为改编最应保留的核心是什么?
刘慈欣:目前主要有国内和国外两个版本。国内版更忠实于原著,而国外版改动较大,增加了主角戏份和人物形象的情感描写。改编是必要的,因为小说和电影是不同艺术形式,要想拍出可看性强的影视作品,就必须进行改编,否则难以成功。
给建议
科幻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顶端新闻:当前你比较推荐哪些导演或科幻电影?
刘慈欣:目前我觉得中国最接近科幻文化精神内核的导演是郭帆,他作品中的科幻元素更贴近科幻迷心目中的想象。
顶端新闻:你认为科幻在科技创新与历史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刘慈欣:科幻起的主要是间接作用。它让读者对科学技术产生兴趣,进而关注相关领域,甚至可能促使一部分人走上科研道路。科幻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但这种作用并非直接体现。
顶端新闻:你对中国想要成为优秀创作者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刘慈欣:像《三体》这样的作品能成为畅销书,除了内容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外部的机遇和运气。作品内容与机遇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相乘——任一因素为零,结果就为零,这一点很残酷。
很多优秀作品未能在市场、读者认同或评论界等方面取得成功,并非作品质量问题,而是机遇未到,这是作者无法控制的。比如《三体3》刚发表时,恰逢微博兴起,众多大V自发宣传,这种机遇的能量是巨大的。下一部像《三体》这样的作品何时出现,并不完全取决于作者或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