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樱花妹三句不离的「不安です」到底是什么意思?
(爆肉汁的生煎)
视频既没有刻意的节目效果也不带节奏,平平淡淡的,只是把自己遇到的情况都说一下,所以很能让那些独自出去旅游过的人产生共鸣。
后来节目被搬到B站意外火了,网友们笑称“不安仙人”。时隔几个月,他念念不忘又去了北京吃了烤鸭和铜锅涮肉,这次又来到了重庆。
一说到日本人就是不安,一说到樱花妹就是不安です(这两个假名念desu,表断定或强调的助动词)。
日本米价上天,不安です;金毛奶龙发疯了,不安です;中文困惑害怕,不安です……网上搜索关键词,你可以找到各种讨论。
之前我翻了一下TikTok和油管,想听日本博主是怎么看待「日本人为什么这么容易不安?」这个问题的。
他们觉得这和日本人的成长环境有很多关系。
(BV1RAZAYDEcK《不安です!日本人到底在不安什么?》)
这种现象在国内也很常见。
话是这么说。日本年轻人的不安现象又确实非常严重,而且远超大家的想象。哪怕是天天标榜 i人 的国人,换到那边也成了实打实的社交恐怖分子。
实际上,每一条奇怪的共识形成之前,肯定发生过什么逆天的事情。 至少“樱花妹不安” 的梗之所以在国内流传甚广,跟二次元同人圈有很大关系。
事情在圈子里传播开来后,很多日本创作者也开始深入挖掘。有人发现自己标价 1000 日元的同人本,竟然在这个网站上卖 1100 日元,多了100日元!于是认定网站的行为是黄牛倒卖,在推特发起声讨。
其实 Masadora 就是前两年宣告倒闭的魔法集市/玛莎。由于国内用户无法直接登录日本网站,经常会借助这类代购网站来代购同人商品。
最开始大家一口一个「不安です」只道是好玩,等这两年真的跟樱花妹打交道多了,发现这种小心谨慎到病态的现象真的很棘手。
国内谷圈有一个词叫“阴花妹”,樱花妹阴人的意思。之前玩《Jack & Jeanne》的时候找代购买谷,认识过一些乙游姐,听说过一些骚操作。
等国内收到货,熊猫妹发现自己被阴了,一看对方早就把商品页删除了。
而且骗子心虚,会特地换成匿名快递(比一般快递贵),这样你只能知道大致的都道府县信息。跨国扯皮很麻烦,最后只能认栽。
(这个账号后来注销了)
反正就是各种不安です。
你是中国人不安;你是小号不安;你收藏了不买是嫌我价高了吗不安;你付钱太爽快了不安;你说话像人机不安;你没用敬语不安;你不秒回不安;你打字太快不安……
说白了心里觉得对方不爽,但是又不敢直接攻击,于是以退为进,用这种方式旁敲侧击……对对对,都是我的问题,我不安了,然后一波操作立刻拉黑跑路。
日本人就很别扭。换作是国内,大家就比较武德充沛,不会说不安,而是有啥说啥,遇到类似的问题,别说你是学生你是出生也不行。
(出自@只是睡着了)
国内90后00后可能感受更深刻一些,他们很多人是独生子女,处于长辈邻里构建的“熟人社会”逐渐崩塌,过渡到大城市流动性很高的“陌生人社会”阶段。
日本很早也有“上京”的说法,就是去东京的意思,之前BB姬借着三上悠亚老师的话题,聊到过上京的。
现在的日本,已经有点退回一种熟人社会的节奏了。但这种熟人关系并非血缘亲缘、地区社区的,而是通过一种文化兴趣、身份认同的联系。
扯个题外话。前段时间看有一个日本互联网的“圈子避雷榜”,挺有意思的,可以看作是一种不安话题榜。
里面有些词条可能本身没什么危险,但是讨论的相关圈子里逆天魔怔人很多。比如日本网络的“世界史”圈子,简直跟“银梦圈”同一个档次,类似我们国内的抽象圈和鉴证圈一样让人避之不及。
经常有人调侃,日本是一种另类的测试服。虽然国情不同,很多东西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些苗头确实很像。
毕竟这是一个 QQ 群友更像家人的时代,群里的老哥老姐每个人说话都这么好听。很多在外人看来疯魔的行为,处在舒适圈的本人可能不觉得有问题。
然而小圈子毕竟只是小圈子,一旦受到外来的凝视,或者不得不离开覆盖范围,于是对于未知的发展,很容易开始「不安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