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更好造福人类? 外滩大会这些“看点”值得细细品
一场场“拳击赛”“足球赛”,“运动员”是清一色的机器人;表情丰富细腻的仿生机器人陪观众聊天、提供情绪价值,人机交互更显温度、趣味;工业巡检模拟场景中,机器狗精准完成开关门、识别按钮、拉闸报警等操作……近日在上海市黄埔区举办的外滩大会上,走进会场,“科技范儿”“未来感”扑面而来。不少产业人士、专家学者在此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热点话题。
“人工智能+”描绘未来生产生活图景
不久前,《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走进外滩大会,“人工智能+”产业实践琳琅满目。
上传检查报告、描述病情问题,“AI诊室”给出详细健康建议;拍照识别药盒,AI给出通俗易懂的药品说明、用药建议,说明书字太小、看不懂的难题迎刃而解;足不出户,连线各地专家团队AI助理……今年6月,蚂蚁集团推出AI健康管家AQ,连接超5000家医院、近100万名医生,帮助超300个名医打造AI分身,在支付宝上即可使用,目前服务用户已超1.4亿人。
《意见》明确提出,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医疗健康服务发展前景广阔,AI与医疗健康领域将碰撞出不少火花,创造新增长点的同时带来更多民生福祉。
智能网联汽车也在“加速跑”。“公司提出中枢大模型方案架构,打造‘1+N’模式,即1个百模中台(中枢大模型)与若干专业大模型组合上车,打通前端语言处理、用车场景与后端模型生态,形成车载垂域生态圈,使车载AI体验从‘语音指令’迈向‘语言智能+工具智能’。”思必驰副总裁、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雷雄国说,把单一大模型优势进行整合,以多模态形式组合上车,将进一步优化智能网联汽车交互体验。
在金融领域,不少银行探索将AI模型应用于手机银行APP,创新“对话即服务”模式,方便老年人等群体使用,提升用户体验。同时,金融机构在算力、语料、场景和中试等方面“多点开花”,银行、基金、证券、信托等不同类型机构全面开展大模型应用,投研、投顾、投教等装上“智慧大脑”。
“‘AI+’并非AI和产业的简单结合。”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说,“AI+”重在考虑机制创新,强化数据、模型和算力组合。这其中,AI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技术革命、机制革新、基础设施更新齐头并进,将创造‘人工智能+’更大发展空间。”
高质量数据采集获取至关重要
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要破解哪些难题?业内人士表示,高质量数据采取是重要抓手。
“AI与机器人融合发展,正在催生全新具身智能产业,让机器人像人一样自主感知、规划和行动。而具身智能发展在高质量数据以及模型算法层面面临不少挑战。”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在优质数据如何采集、采集数据质量、类型及规模等方面,行业还需要加快探索形成相关标准;同时,要尽可能提高数据利用率,数据里比较有价值的部分可以重点采集,“有些特征性数据非常重要。”
“具身智能需要沉浸式训练场与多模态数据采集。从目前实践看,各地训练场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战情况,呈现分散化、重复化、低效化等现象,亟需业界共同努力,制定标准来推动行业协同、有序发展。”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孙富春说。
此外,要加快提升模型水平,更好提升与硬件的结合能力。“在具身智能领域,目前硬件设计是够用的,关键在于如何让AI模型更好地操控硬件。”王兴兴举例,灵巧手现在多能够精准完成一些抓取动作,而要让灵巧手更“灵巧”、完成一些更加精细的动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采集、AI控制,这是行业当前面临的一项挑战。
在AI医疗领域,数据采集同样是难点。业内人士表示,要推动AI医疗领域高质量发展,要重点解决高质量数据、抑制幻觉和医学伦理三方面难题。
“高质量数据是基础,而医疗数据标注和训练门槛高,在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医学专家共同参与、保证训练质量;抑制AI幻觉则要兼顾‘不降能’——在减少错误的同时,不降低模型服务能力;而在医疗伦理方面,行业要同医疗专家等方面共同探索规范。”蚂蚁集团首席执行官、蚂蚁数科董事长韩歆毅说。
2024年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认为,当前,绝大多数机器学习模型是将人类已有知识、语言和标签转移到静态的AI上。而智能关键不在于“知道多少存量知识”,而在于“多快地学习新知”。“在AI可能的发展演进中,持续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好比婴儿通过与玩具的互动来理解世界,智能体也需要一种新的数据源,在其与世界直接交互中直接生成。”他说。
增强人文关怀,让科技更显温度
“作为人类,你们如何保证弱势群体也受益于AI进步?”“在利用我来降本增效之外,哪些岗位是需要永远留给人类来做的?”“你会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不退化,而主动屏蔽我的各种帮助吗?”此次外滩大会向一些大模型发出“邀请”,请AI说出最想向人类提出的问题。来自AI的问题,显然也是AI学习记录人类自身疑惑与反思的镜像。人们也在思考,如何让“冷冰冰”的科技更好彰显人文关怀与“温度”?
AI如何赋能传统就业、增加新就业机会,是社会关注热点。《意见》提出,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创造新岗位和赋能传统岗位方面的作用,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推动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
“AI应当更好扮演医生助手角色,助力提高诊疗服务可及性与效率。”韩歆毅说,“公司致力于通过AI帮助专科医生拓展能力边界,实现名医‘分身有术’,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疑难杂症治疗和科研等领域,同时让大量基层医生拥有‘智慧’助手。此外,公司成立医疗健康实验室,进行AI赋能多学科会诊等前沿探索。”
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新技术、新实践看点满满。复旦大学展台展示了科研人员探索用纳米线人工视网膜为视障人士修复部分视觉。在强脑科技展台,仿生腿可以让下肢瘫痪或截肢人士更便捷地站立、行走。一款桌面机器人能陪独居老人聊天,还能识别老人摔倒、昏迷等意外情况,第一时间告知联系子女并向120求助。
“技术应该关注‘走得慢’的人,将发展成果带到最需要帮助人的身边。”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