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后悔药」, 赶快「解除授权」!
作为国民级支付和生活服务平台,支付宝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
从清晨的早餐摊扫码支付,到通勤的地铁公交乘车码,从网购一键下单到医院挂号缴费…...
如今,几乎所有的生活服务都可以通过支付宝完成。
不过在方便的背后,别忘了「授权」背后的数据风险。
就在最近,「支付宝账号解除授权」话题突然引爆了微博热搜。
许多人才惊觉,自己随手点击的「同意授权」,已在数字世界堆砌成一座隐私迷宫。
(图源微博,下同)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网友建议大家查看支付宝的「个人信息授权管理」,称会有望不到头的「惊喜」。
这一吐槽,迅速引发了集体共鸣。
有人晒出截图显示个人授权记录多达 121 项,时间跨度从 2015 年至今整整十年。
这些授权中既有网购平台服务、政务小程序。
也有早已消失的共享充电宝和临时出行应用,堪称一部「个人数字生活考古史」。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授权内容远超基础信息。
除昵称、头像外,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敏感信息也被打包授权给第三方应用。
除了应用授权,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功能同样存在严重问题。
许多用户发现自己被长期扣费而不自知。
有网友表示,「从 2021 年开通了某视频会员,扣费至今,完全不知道」。
更有人表示「每个月捐 20 元,连续捐了 5 年多了……自动扣费」。
面对热搜,支付宝于 9 月 17 日在官方公众号发布文章《授权没有后悔药?支付宝上可查询、可解除》,回应了公众关切。
文章介绍,早在 2021 年支付宝就上线了「个人信息授权管理」功能。
这些海量授权,主要源自「第三方快捷登录」场景。
当用户使用新 App 或小程序时,选择「支付宝一键登录」便会触发授权流程。
根据应用需求,可能开放所在地、账号名称、性别等信息。
类似「微信登录」、「QQ 登录」的逻辑,支付宝成为了用户身份的「信用背书」方。
(图源支付宝,下同)
但问题在于,用户在一次性的便利之后,很少回头清理这些电子脚印。
支付宝提醒,用户可以在支付宝查看所有授权清单和明细,并随时解除授权。
虽然这些授权信息都是用户主动操作的,但应定期检查,及时解除不再使用的应用和服务授权,仅保留必要项目。
管理支付宝授权非常简单,只需要几步操作。
首先打开支付宝,点击「我的」-「设置」-「用户保护中心」。
选择「个人信息授权管理」或「免密支付/自动扣款」。
在「个人信息授权管理」页面,你可以看到所有授权过的应用和服务清单,以及它们获取的权限明细。
点击任意应用,即可选择「解除授权」。
解除授权后,第三方应用将在 24 小时内删除已获取的个人信息
对于免密支付/自动扣款项目,我们同样可以直接关闭服务,防止继续被扣费。
而为了避免类似问题,果同学建议大家建立定期自查机制。
可以每月固定一天设置为「账户安全日」,检查所有授权和自动扣款服务。
有需要的同学,现在就不妨打开支付宝,查一查自己的授权历史。
同时欢迎在评论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