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新能源汽车造型都长一个样? 是设计师偷懒, 还是你的审美被“绑架”了
大家有没有这种体验——走在停车场,眯眼一看,哎这奔驰咋长得像比亚迪?哎那辆特斯拉和蔚来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吧?就连新车发布会都快变成“大家来找茬”游戏了。不是兔兔瞎说,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现在的新车,越来越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别急,这真不是你的错觉。今天兔兔就来跟大家一起聊聊这个比较尖锐的话题:新能源车为什么长得都一样?同质化为什么这么严重?
欢迎来到“汽车连连看”时代
还记得90年代吗?那会儿的车各有各的脾气。方头方脑的桑塔纳是“官车”代表,圆润的富康透着法式浪漫,虎头奔的气场隔着两条街都能镇住你。那是个“看脸就知道谁是谁”的黄金时代。
但现在?你试试在20米外分辨一辆小鹏P7和一辆极氪007。再试试看一辆现代和一辆本田的新款SUV——我打赌你会犹豫。前脸:全是眯眯眼+大嘴。侧面:一律溜背轿跑范儿。车尾:必须用贯穿式尾灯,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2020年后的设计。
咋回事?全球汽车设计师是集体辞职了,还是共用一个PPT模板了?
背后的“凶手”不止一个
说实话,真不能全怪设计师。他们头上戴着好几道紧箍咒呢:
1. 风阻系数:省油省电才是大爷
燃油车时代不存在里程焦虑这个问题,只要不是高性能或者超跑车型,对于风阻系数的要求没有太高,大家有非常多的自由度,能够塑造完全不同的造型。
而现在电动车当道,风阻系数直接决定续航。而经过无数次风洞实验,人类发现溜背造型+低车头就是空气阻力最小的形状。这就像数学考试,答案只有一个最优解,所有学霸最后交的卷子都长得差不多。为了让你多跑50公里,设计师只好含泪放弃天马行空的想象。
2. 安全法规:全球统一“紧身衣”
欧洲、中国、美国的碰撞标准越来越严。比如引擎盖和行人头部撞击的间隙、大灯高度、防撞梁位置……这些条条框框就像给设计师套上一件“紧身衣”,能发挥的空间被压缩得死死的。大家都是按同一本“安全说明书”来造车,样子能差到哪儿去?
3. 供应链:大佬们说了算
你知道吗?全球大部分车的LED大灯,可能都来自同一两家供应商。贯穿式尾灯的生产线,开模成本巨高,车企一看“别人家都有了,咱也整一个呗”,得,又一样了。这就好比全世界火锅店都用同一家生产的锅底料,你说能差多少?
4. 用户审美:大数据说你就爱这个!
车企每年花几个亿做市场调研,结果发现:用户投票最高的概念车设计,永远是“科技感、犀利、运动”。完了,大数据这把尺子一量,所有车厂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这能不全长一样吗?你的点击和投票,正在悄悄“绑架”你的选择。即便是对市场拿捏得十分精准的理想汽车,在MEGA失利之后也遭受了很大的挫折。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小米,虽然坐拥无以伦比的人气和强大的资金储备,小米的第一款车依然采取比较保守的设计,甚至不惜担上抄袭的骂名。
同质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先别叹气,这事儿还真有另一面。
好处是: 你花20万,就能享受到80万豪车的设计、配置和科技感。以前豪车专享的流畅线条、贯穿式大屏、辅助驾驶,现在十几万的车上全给你配齐。这其实是工业成熟和成本摊薄的福利,是“内卷”带给咱普通人的实惠。
坏处是: 马路变得越来越无聊。车失去了“性格”,从彰显个性的伙伴,变成了纯粹的交通工具。当你发现一台车无法代表你的独特品味时,消费的快乐就少了一半。
哪些品牌还在“死磕”不一样?
当然,总有那么几个“倔驴”不服输:
Cybertruck:特斯拉搞出的不锈钢怪兽,开上街像从科幻片里逃出来的。骂它丑和夸它酷的人一样多,但没人说它平庸。
长城欧拉:专注复古老车设计,芭蕾猫、朋克猫,明确告诉市场:姐玩的就是差异化。
极氪:虽然大体遵循潮流,但在细节上疯狂炫技,比如发光的Logo、智能灯幕,好歹努力让你有点“小特别”。
这些车证明了一点:不是做不到,而是敢不敢。
所以,下一次当你吐槽“车都长一个样”时,其实手里是握着投票权的。如果你在选车时,除了看参数、比价格,还能为那些真正有创意、敢不同的设计买单——哪怕多花一点预算,或者接受它的一点小任性——那么车企就会收到信号:“哦,原来消费者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完美,而是有趣的灵魂。”
否则,我们就只能准备好迎接一个更加“连连看”的未来。最后兔兔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一辆长得特立独行但有点小缺点的车,和一辆毫无缺点但也毫无惊喜的车,你会怎么选呢?不妨留言说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