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电子、汽车、AI等多个领域表现亮眼
今天(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购新补贴扩围政策
提振电子产品消费需求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一季度,购新补贴扩围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有效提振了电子产品消费需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 谢存:一季度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8532.2万台,同比增长9.6%;电视机出货总量达884万台,同比增长4.7%,连续两个季度正增长。
谢存表示,在补贴政策、AI在终端加快应用等拉动下,我国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消费热情走高,带动电子整机生产和销售加快。一季度,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5个百分点;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3个百分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制定并发布新一轮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行动方案,加强消费电子典型应用案例和试点示范优秀成果宣传推广。
一季度装备工业
近七成重点产品产量实现增长
记者从发布会上还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两新”加力扩围等相关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行业的内需潜力进一步激发,我国装备工业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一季度,装备工业近七成重点产品的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69.2%,比去年同期扩大了16.7个百分点。汽车大宗商品产销持续向好,分别达到756.1万辆和747万辆,同比增长14.5%和11.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增长50.4%和47.1%。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14.9万套和260.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26%和20%。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 陶青:得益于“两新”加力扩围,工业领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了16.3%,增速比去年全年高了7.2个百分点。再次是外贸出口稳步增长。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7.6%。汽车整车出口142万辆,同比增长7.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44.1万辆,同比增长43.9%。
从细分行业看,陆海空电装备发展持续向好,智能装备类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低空装备行业已有716家企业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完成登记注册,备案产品2327种、超过291万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出台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等3个行业新一轮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我国全力推进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我国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算力规模居全球前列。
目前,我国已建成钢铁、煤炭等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培育出一批竞争力强的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大模型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加快落地,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得到应用。国产厂商研发的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智能产品已超百款。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部省协同推进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央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时联合财政部设立600亿元规模的国家人工智能基金,加快布局投资项目。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 谢少锋: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取得新突破,模型能力建设和细分场景应用快速推进,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90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80EFLOPS,也就是说,每秒能完成28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
我国钢铁行业
进入“减量提质”发展阶段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钢铁行业运行总体平稳,企业效益呈回升向好态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 陶青:钢材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一季度,建筑用钢筋产量4811万吨,同比下降2.9%;用于制造领域的特厚板、中板、涂层板、镀层板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0%,合计产量3884万吨。数据表明,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已进入“减量提质”发展阶段。
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新版文件结合产业政策、市场监管、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有关政策和标准规范新要求,全面更新提高了工艺装备、环境保护、资源消耗、安全生产等基础指标要求,提高相关规范企业入门的门槛。
同时,开展分级分类评价。依托基础指标和引领指标评价体系,遴选“规范企业”和“引领型规范企业”,实现对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引导一般企业对标先进、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通过实施规范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和动态管理,进一步加快行业转型升级。
(总台央视记者 孙蓟潍 张丛婧)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