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 看变化|沂源“农业富民”的路径与答案
拼经济,就是拼未来。
4月20日—21日,“拼经济 看变化——V观沂源”主题调研活动走进沂源,就工业强县、农业富民、文旅高质量发展等领域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媒体记者和自媒体大V实地感受沂源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正值大棚樱桃上市季,位于沂源县燕崖镇的樱桃大棚内,不少游客正在采摘游玩,自媒体电商也通过直播的方式销售大樱桃,快递员也来到田间地头直接打包发货。通过网络,沂源大樱桃被销售到全国各地。
在种植户刘方林的大棚内,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工人正在忙着挑选、打包。据刘方林介绍,他种植了30亩大棚樱桃,今年预估产量超过六万斤,年收入超200万元。
燕崖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燕崖镇自1991年开始种植大樱桃,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樱桃种植规模达到6万亩(大棚1000亩),种植户占全镇总户数的95%以上,是全国种植大樱桃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畅销北京、上海、广东、辽宁等20多个省市。当地种植户也通过大樱桃产业实现了致富,燕崖镇也成为知名的“樱桃小镇”。
这正是沂源探索农业富民的一个缩影。
沂源地处沂蒙腹地,山区众多,农业人口占比高达63%,发展基础薄弱,可以说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
沂源是林果大县,20世纪80年代,沂源开始尝试种植苹果、桃、樱桃等果树,如今,全县以苹果为主的林果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林果业成为沂源农业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沂源以为农民种地、为农民养老为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农业产业,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走出了一条农业富民的沂源路径。
由此,对于沂源来说,而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农民增收致富。
在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上,沂源提出农业富民“四个行动”,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努力创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四个行动”包括:乡村人才培育行动、现代农业发展行动、“一村一业”携手共建行动、示范片区建设行动。
人才始终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此前沂源与山东财经大学共同设立沂乡村振兴学院,重点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目前学院已经建立“1 12 N”实训体系,着力培养现代“新农人”、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
此外,沂源重点抓好村“两委”干部培训,让村班子成员不仅有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更有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真正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CEO。
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沂源林果业面临“人老、树老、管理模式老”的问题,果业亟需转型升级。
为此,沂源实施果业振兴战略,目前已经构建25处数字果园、64处现代农业示范园 农业农村智慧平台、齐鲁农产品交易中心的生产销售和管理服务数字体系,果品优果率和综合效益均提高30%以上。
另一方面,沂源立足沂源全域富锶的优势,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富锶产业研究院等平台载体,打造富锶农产品区域品牌和重点产品,提升农业品牌价值,目前,“沂源红”苹果地域品牌价值达到149.3亿元。
乡村振兴重点在于产业振兴,产业兴,则经济兴。为此,沂源围绕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全产业链收益,科学布局农业初加工、精深加工项目,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全链条增值。
山东飞龙食品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果品深加工企业,主要生产果脯、果糕、冻干水果等产品,产品先后进入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超市、乐购、利群、家乐福等。
这样的果品深加工模式不仅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更推动了当地果品的销售,提升了果农收入。
此外,沂源还将因地制宜发展项目,统筹用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力量,加快构建“粮—果—牧—菜”多元化发展格局,累计实施村级产业项目1085个,助力村集体增收2800万元,带动3.4万户年均增收1000余元,实现了村村有项目、村村有产业、村村有收入,形成了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淄博阳春三月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液态羊奶的生产、研发、销售、物流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负责人束红生告诉记者,阳春三月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打通上下游,建立完整的奶山羊产业链,链接种植、养殖、加工、物流配送、销售服务,为沂源县打造一片特有的奶山羊产业集群,助力沂源乡村产业振兴。
目前,沂源已经发展32个乡村振兴片区,覆盖209个村,占所有村的46.8%。推广沂河源省级示范片区建设经验,做好产业文章。
以“饮水锶源·沂河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例,这个片区是沂源县依托优质水资源和生态优势,打造的集现代农业、智慧工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该片区以“生态优先、三产融合”为核心,通过华盛智慧果园、七河生物源河智慧工厂、桃花岛艺术馆群三大引擎,推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与文化振兴协同发展,探索了乡村文旅农商融合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