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坚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理解和对待客观世界。它指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要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实践”这一不断循环往复、持续深入的历史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用于指导实践,认识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因此,人类认识的形成就是从生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再逐步螺旋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发挥理性认识能动改造客观世界作用并不断得到创新完善的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首先,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加以认识和改造。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形态。主客观世界的互相碰撞和逐步结合,能够使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映射或反映。那么,关于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遗迹、主题公园、展览场馆、有关活动等人为建构,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们通过参与其中、互动其中、浸润其中等实践活动,可以接收、感知、捕获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这些客观存在的公园、遗迹、场馆等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物质抓手、活动平台和展现载体。

其次,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必由之路。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主客观世界的反映与改造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正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将客观世界反映到主观世界当中而生成的一种映像或感觉。正像人们通过一系列有关参观、学习、走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将主题场馆等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映射到头脑之中,从而生成一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认知、思想浸润与精神体验。因此,这种感觉是实践产生的初步结果或一定体验,是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开展的阶段性情况。

再次,人类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的认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拍照”、单纯“复制”,而是通过主观“加工”、能动“创造”而进行的有效反映。这一主观能动性特征,能够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从而使客观世界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人们的需要。因此,有实际效果是实践的旨归,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最终目的。通过有意识的主动引导和精心设计,有具体存在形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形态,可以被人们有目的地加以投射或接受而生成主观的感觉感悟,并进一步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这一具有实际效果的预期目标和最终目的。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将三者统合起来看:这体现了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物及人的层层递进的理论逻辑关系。也即,在整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作为第一环节的历史遗迹、主题公园和纪念场馆等,是人们生发感觉感悟的基本前提和物质条件,是一种激发载体或采取方式;作为第二环节的感觉感悟,是立足外在物质的自我感觉和主观反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实现状况;作为第三环节的成效,是感觉感悟的具体实现程度或衡量评价标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的落脚点和归宿。

作者:信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韩志宏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2024ZT04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