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部门助力科技创新:人工心脏等6类医疗新技术项目推动患者经济负担降低
2025年4月18日,国家医保局召开“医保部门助力科技创新”专题分享会,展示了在创新引领、保障协同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会议重点介绍了通过新增六大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推动人工心脏、脑机接口、人工耳蜗等前沿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些举措不仅打通了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还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实现了自主突破。
人工心脏:从百万级费用降至70万元
人工心脏作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其高昂的治疗费用曾是普及的主要障碍。国家医保局在心血管立项指南中统一新设辅助装置植入费、取出费、设备费等价格项目,解决了人工心脏植入、取出和术后调配环节的收费问题。通过与国内获批的5家上市企业沟通,引导企业压缩中间流通环节的过高加价,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整体费用从百万元级别降至70万元左右。航天泰心科技有限公司率先主动降价至49.9万元/套,进一步提升了人工心脏植入治疗的可行性。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已有187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植入量达到779例,同比增长1.14%。国产人工心脏在临床应用中一年生存率达90%,高于国际数据的85%。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我国在人工心脏技术上的突破,也为更多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人工耳蜗:单套价格从21万元降至5万元
人工耳蜗作为听力障碍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其高昂的价格曾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2025年3月,国家医保局组织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单套价格从平均21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这一大幅降价显著降低了人工耳蜗治疗的经济门槛,增强了患者就医的获得感。
国家医保局在耳鼻喉立项指南中配套设立人工耳蜗植入费、取出费、适配费等价格项目,同时将畸形耳蜗作为加收项,鼓励医疗机构为病情复杂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人工耳蜗技术的普及,也为更多听力障碍患者带来了福音。
脑机接口:新技术价格项目落地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有望让瘫痪者行走、失语者“说话”、盲人“复明”。国家医保局在神经系统立项指南中新增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费、取出费以及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费等价格项目,为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收费路径。
2025年4月初,湖北省医保局率先对接落地,制定政府指导价,其中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6552元/次,取出费3139元/次,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966元/次。这些标准化定价不仅加速了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也为广大患者开启了科技重生的大门。
其他新技术:质子放疗、人工喉等
国家医保局在放射治疗立项指南中新增自主放疗、重离子放疗等项目,目前上海、浙江、甘肃、深圳的公立医院已按新价格项目收费。上海市医保局以绿色通道形式审核上海瑞金医院申报项目,将疗程费用定为17万元。
在人工喉相关价格项目上,国家医保局在耳鼻喉立项指南中配套设立人工喉植入费、取出费、适配费等价格项目,鼓励医疗机构为病情复杂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也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政策支持:打通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
国家医保局在政策制定中以“临床需求、技术成熟、增量发展、体现劳务价值”为原则,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打通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也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实现了自主突破。
国家医保局将继续畅通高水平、新技术价格立项的绿色通道,推动满足患者急需的创新成果加快进入临床,助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这些举措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我国医疗科技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通过医保部门的持续努力,人工心脏、脑机接口、人工耳蜗等前沿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得到了显著推进,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得到了有效降低。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医疗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也为更多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观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