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从潖江炮厂到第五十兵工厂,抗战唯一的反坦克炮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钢铁 75 炮 Author 钢铁枪炮与细菌

抗战时期的第五十兵工厂正是能同时生产 60 毫米迫击炮与 37 毫米反坦克炮的军工单位,它也是当时中国境内唯一具备身管火炮生产能力的兵工厂。

1928 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发布《统一宣言》,宣告北伐胜利,国家获得统一。然而因前一年开始的反革命清洗,导致党内左翼进步力量流失,曾经 " 万物竞发的勃勃生机 " 正逐渐消退。尽管击溃了北洋军阀体系,国民党却在内部又滋生出新的军阀势力。

自 1929 年起,陈济棠逐步掌控广东省军政大权,成为新兴的地方实力派代表。此后,两广地区实质上已演变为独立于中央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

1931 年后,陈济棠对自己的地盘开启了全面整治,系统重构了行政架构与财税制度,并颁布了《广东三年施政计划》,开始兴办工厂。

陈济棠

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这位 " 南天王 " 也在积极扩充军队,发展军工。广东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基础较内陆省份更为雄厚,但其军工体系却显薄弱。

此时尚在开工的仅有张之洞于 1886 年创建的 " 广东制造枪弹厂 "。这家工厂只能生产子弹,完全不具备重武器的生产能力。

1933 年,经有留德背景的马经武引荐,陈济棠与德国军火商汉斯 · 克兰建立合作。在其牵线下,广东相继启动了火炮厂、炮弹厂、毒气厂和防毒面具厂的建设工作。

炮厂和炮弹厂于 1933 年 8 月开始动工,历时两年零三个月,于 1935 年 11 月完工。建成后,两厂合为一厂,定名为广东省第二兵器制造厂。因为厂址位于清远县潖江口,所以常被称为 " 潖江炮厂 "。

石井兵工厂

这里得吐槽一下南京政府的兵工署,他们同样在 1932 年就开始规划兴建株洲炮厂,用来生产陆军所需的各种新式火炮。若能建成,其规模将远超潖江炮厂。然而,直到 1936 年初,该厂的工程进度几乎为零。

潖江炮厂建成之后,陈济棠委任邓演存担任厂长,他是国民党著名左派领袖邓演达的哥哥。

邓演存早年曾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炮兵科,先后担任过广东炮兵学校副校长、石井兵工厂副厂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武昌攻城炮兵指挥、汉阳兵工厂厂长等职位。他是一位懂军事、懂炮又懂军工建设的多面手。

邓演存和邓演达

潖江炮厂初期计划生产三种德国火炮,分别是 75 毫米步兵榴弹炮、75 毫米野炮和 105 毫米榴弹炮。

步兵炮的型号是德国 IG 18 型 75 毫米步兵炮,这款炮在咱们以往的视频中多次提过,它重 400 公斤,射程 3500 米,是二战德军的主力团属步兵炮,一个团装备 6 门。

IG 18 型 75 毫米步兵炮

野炮的型号为 FK 16 型 75 毫米野战炮,该炮是一战德军 77 毫米野战炮的改进型号,放列全重 1300 公斤,最大射程 11000 米。

与日军同类型火炮相比,FK16 的重量偏大,射程优于三八式 75 毫米野炮,但略逊于九零式野炮。

FK 16 型 75 毫米野战炮

最后一种 leFH 16 型 105 毫米榴弹炮也是门一战火炮,该炮可以和 FK 16 共用炮架,放列全重 1500 公斤,最大射程 9000 米,性能落后于南京政府从德国购买的 leFH 18 型 105 毫米榴弹炮。

leFH 16 型 105 毫米榴弹炮

潖江炮厂计划产能为每月 9 门步兵炮、9 门野炮和 5 门榴弹炮,外加 12500 发炮弹。不过这家炮厂也有民国军工的通病,缺乏配套原料工厂,只具备加工能力,依赖从德国进口半成品原料。

炮厂建成后,针对计划生产的三种火炮,分别试制了一门样炮。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正与两广地区对峙,蒋介石政府向德国国防部和克兰公司施加压力,迫使德方中断了原料供应。由于原料断绝,在制成三门样炮后,炮厂便陷入了停工状态。

1936 年,陈济棠联合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发动了 " 六一事变 ",举兵反蒋。失败后,陈济棠被迫下野,流亡香港,潖江炮厂也被南京政府兵工署派员接收,摘了桃子。

兵工署派员认为,潖江炮厂生产的 75 毫米野炮和 105 毫米榴弹炮均属于一战时期的老炮,性能较为落后。

而且这两种火炮的行列全重都超过了 2 吨,国内的骡马根本拖不动,不适合部队使用。于是他们决定从德国重新购买机器原料,改产 37 毫米战车防御炮。

这款战车防御炮仿自德国的 37 毫米反坦克炮,骡马牵引的木轮版重约 350 公斤,在 500 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约为 40 毫米,能有效击穿抗战期间日军装备的各型坦克。

1937 年 6 月,炮厂更名为广东省第二兵工厂,厂长也从邓演存更换为兵工署技术司司长江杓。

因为七七事变的爆发,潖江炮厂的生产计划再次被打破。早在炮厂建成之初,中日双方尚未全面开战之时,日本人就通过间谍和侦察飞机确定了兵工厂的位置。

潖江口地处沿海地区,距离海岸线仅 200 公里,到当时被日军盘踞的台湾岛也只有 700 多公里,处于日本海军航空母舰和台湾起飞的路基轰炸机的攻击范围之内。

当时,中国不仅空军战斗机不足,地面也无法为兵工厂配备完善的防空火力。

从 1937 年 9 月开始,日军多次派飞机轰炸潖江炮厂,造成工厂人员伤亡,房屋损毁。好在日机的轰炸强度不大,精度不高,命中的炸弹较少。炮厂厂房又多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再加上提前疏散,虽多次遭遇轰炸,但总体损失不大。

尽管如此,日机轰炸还是严重影响了工厂的日常开工。为了躲避轰炸和应对日军可能的登陆行动,潖江炮厂决定内迁。

1938 年 4 月,兵工署正式选定四川江北县郭家沱作为新厂址。出于保密需要,兵工署废止了以地名称呼兵工厂的惯例,全面启用数字编号体系。原潖江炮厂由此改命为 " 军政部兵工署第五十厂 "。

五十厂的机器设备和原料先经铁路运抵湖南株洲,再由水路经湖北宜昌入川,至 1938 年末,潖江炮厂的主体设备及原料(总重 2000 余吨)已悉数运抵新厂区。

因战局恶化,兵工署原定在株洲筹建新炮厂的计划被迫中止。鉴于第五十厂展现出的发展潜力,于是将一部分机器设备交由第五十厂,合并办厂。于是该厂便成了兵工署的重点建设项目。

五十厂在四川的重建实际上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扩建,人员、机器设备和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建成后成为了抗战期间国内最具实力的兵工厂。

即便是作为当时国内最顶尖的炮厂,也要依赖进口的原料,才能生产火炮。原计划生产 37 毫米战防炮的原料设备,因订货时间晚,一直未能到货,生产始终无法启动。

Pak 36

1939 年欧洲战事全面升级致使海运受阻,所幸第五十厂订购的物资已运抵印度洋。但随着东南沿海港口尽数沦陷,这批设备只能改从东南亚经陆路转运至国内。

1940 年 5 月,37 战防炮的专用生产设备及首批 50 门火炮原料终于到厂,兵工厂随即展开仿制工作。该型火炮口径虽小,但用的却是二战前德国的新技术,对当时的五十厂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1941 年 3 月,首门样炮试制成功,当年生产了 10 门。国产反坦克炮和德国原版性能相差不大,重量轻便,射击精确,对付日军的薄皮罐头坦克,毫无问题。

按五十厂的理论产能,可年产 60 门战防炮,但受困于原材料短缺,实际产量严重受限。在部分进口钢材始终未到位的情况下,五十厂通过国产材料替代与工艺调整,最终凑齐了 100 门炮的生产原料。到 1945 年抗战胜利前夕,实际总产量为 94 门。

小口径反坦克炮不仅具备可观的反装甲能力,还能使用榴弹打击敌人的机枪阵地和野战工事,能部分替代步兵炮的工作。

苏联是运用小口径反坦克炮、支援步兵作战经验最丰富的国家,苏军装备的 45 毫米反坦克炮,穿甲能力相比德国的 37 炮,虽无优势,但榴弹装药是 37 毫米炮的三四倍。

苏军装备的 45 毫米反坦克炮

苏联各型 45 毫米反坦克炮,在二战期间的总产量约有 5 万门,基本上每个步兵营都能配上两门,装备层级相当于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

二战中后期,苏联步兵师人员严重缺编,一个营往往只能凑出一个连的步兵,45 炮实际相当于装备到了连里。

相较而言,中国军队战防炮装备数量极其有限,五十厂生产的战防炮,一般只能集中装备在独立反坦克部队,战时再根据需求,分配给步兵师使用。龙文章的炮灰团能有门 37 战防炮,实属剧情需要。

鉴于战防炮原料持续短缺,1941 年 7 月,兵工署令第五十厂筹备制造 60 毫米迫击炮。该炮以法国布朗德 60 毫米迫击炮为原型进行仿制,全面采用国产钢材进行制造,炮管采用炮弹钢,炮架使用国产铸钢。

虽然钢材强度较低,质量较差,但原材料没有断供风险。1942 年,第五十厂成功试制首门样炮,定型为 " 三一式 "60 毫米迫击炮,月产可达 100 门。

三一式全炮仅重 21 公斤,十分轻便,一人就能背负行军。发射的炮弹重 1.36 公斤,最大射程 1450 米,可有效对抗日军装备的 89 式掷弹筒。

" 三一式 "60 毫米迫击炮

相比掷弹筒,三一式迫击炮配有两脚架,炮架更加稳定,再加上滑膛身管和炮口装填,射速高达 30 发每分钟,只要炮弹充足,在实战中能有效压制日军的掷弹筒。

尽管设计上兼容国产钢材,但在实际生产中,为保证火炮质量,炮管使用的仍然是美国进口钢材。

因重量轻便,火力强大,三一式迫击炮很受部队欢迎。1942 年 5 月,兵工署令第十厂也加入生产行列。从 1942 年到抗战胜利前,该炮的总产量达 6170 门,仅次于比它早 10 年就开始生产的民二十式 82 毫米迫击炮。

60 毫米迫击炮是步兵连属支援武器,一个连一般配备两到三门,一个炮组六到七人,除了携带一门炮外,还能携带 20 发炮弹。

按民国三十四年的陆军甲种师编制表,理论上单连的装备数量高达 6 门。不过能实编 6 门炮的步兵连能有多少,那就不好说了,估计连五大主力的整编 74 师都没有那么多。

抗战期间第五十厂生产的 37 毫米战防炮和 60 毫米迫击炮,可以说是抵御日军坦克进攻非常有效的武器,相比其他重型火炮而言,它俩的制造相对简单,成本较低。

只可惜量产时间太晚,而且战防炮产量太少。如果抗战前就能批量装备,中国军人在面对日军的坦克进攻时,就不再会因为缺乏火力,而需要以血肉之躯与之对抗。